中华圣贤经典——信-第六章

中华圣贤经典——信[电子书]

孔子的 “欲速则不达”意在告诉人们一味主观地求急图快,违背了客观规律,只能起到相反的作用。一个人只有摆脱速成心理,一步步地积极努力,步步为营,才能达成自己的目标。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对胶西王》中强调:“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宋代司马光在《与王乐道书》中也说:“夫欲速则不达,半岁之病岂一朝可愈。”急于求成、恨不能一日千里,结果只能是事与愿违。

“好见小利,妨于政”;贪图小利,亦妨于商。在商场上,如果商人急功近利、见利弃信,那么就会因为眼前的小利而损失自己长远的大利,是得不偿失的。所以,在经商时,商人一定要将眼光放长远,抵制住眼前利益的诱惑,恪守诚信的商业道德。凡事都要讲究循序渐进,有了量变才会有质变,万不可焦躁,急于求成。

精彩典故:

胡雪岩宁可破产绝不弃信

胡雪岩认为“做人总要讲宗旨,讲信用”,胡雪岩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胡雪岩在自己的丝业将要倒闭之时,仍然十分地讲信义,宁可自己损失利益,仍然坚守诚信,维护蚕农利益,不甘做外商洋行的附庸,始终坚持与洋人“斗法”。

在胡雪岩的生意达到巅峰状态时,他的生丝生意专营出口,几乎垄断了晚清时期的国际贸易市场。1882年,胡雪岩为了最大限度地垄断蚕丝行业,垫付资本两千余万两,套购生丝一万四千包,使洋人“欲买一斤一两而莫得”。洋商与洋行为了控制中国蚕丝业,联合起来报复胡雪岩的招术很凶狠。他们已经看出在上海市面开始萧条的情况下,胡雪岩用于收购蚕丝垫付资本太多,必将导致资金周转不灵,而胡雪岩此时要应付的方面又太多,比如要按约定偿还外国银行的贷款,要为左宗棠购置军火等。因此洋人们冲着胡雪岩发誓“今年不贩生丝出口”,紧接着向胡雪岩催收贷款,使胡雪岩一下子陷入危机之中。

不过胡雪岩此时还有一条路可以进行自救,他可以向上海地区已有的三家新式机器丝厂出售蚕茧。当时外国新式机器缫丝已经传入中国。浙江、江苏一带出现了好几家机器缫丝厂。机器缫丝技术的引进对于以用传统手工缫丝的养蚕做丝人家冲击很大,一经推广,江南地区必将有大批以做丝为生的人家破产。

经过十数年的苦心经营,此时的胡雪岩实际上已经是丝业的老大,为了抵制机器缫丝,维护江南蚕农利益,这几年他大量收购蚕茧,以切断机器缫丝的原料来源。由于他大规模的囤积蚕茧,已经使上海地区三家机器缫丝厂由于没有原料,面临停产倒闭。

商人图利,胡雪岩的蚕茧囤积居奇,这个时候如果答应蚕丝出手给缫丝厂,自然可以卖出一个相当好的价钱,可以部分解决眼前的资金危机。而且,机器缫丝厂出丝快,质量好,向洋商找买主也容易。如此看来,出售蚕茧给缫丝厂,还可以带动生丝生意。事实上,此时胡雪岩的生意伙伴、好朋友古应春、宓本常为胡雪岩利益着想,劝胡雪岩考虑出售蚕茧,但胡雪岩就是不愿意出售蚕茧。

胡雪岩并不是不知道此时出现的危机可能带给他的严重后果,也并不是不知道机器缫丝质量和产量确实都优于土法缫丝。他这样做最根本的原因,是为了讲诚信,不违背自己的诺言。

他作为丝业领头人物,曾与那些丝户达成过协议,由他到蚕农手中收购蚕茧,交由丝户缫丝,丝户则必须将生丝交由他来经营。由此既抵制了丝厂来抢做丝人家的饭碗,保护了蚕农的利益,他自己也有了稳定的货源可以控制洋庄市场。既然自己已经作出了承诺,就要守信用。既使在自己陷入困境之时,要损失巨大的经济利益之时,也不能做这种背信弃义之事。否则,那些丝户将因为自己的不守信用而受到严重的损失,自己也将信誉扫地。

胡雪岩当时讲的那段话就是:“做人总要讲宗旨,要讲信用,说一句算一句,我既然答应过不准新式缫丝厂来抢乡下养茧做丝人家的饭碗,我就不能卖茧子给他们。”胡雪岩宁可损失利益也绝不放弃信用,是中国商人的榜样。

当代镜鉴:吃亏是福

在商场上,商人要做到宁可让自己的利益受损,也不违背商业契约。要知道“吃亏是福”,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与客户搭建起信任的平台,从而让自己的生意得到长远、稳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