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哉游哉-书

一世珍藏的散文130篇[电子书]

对于耶稣基督,我们知道他只写过几句话,却早已被泥沙给抹去了。之后,他没有再写过我们知道的东西。菩萨指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也是一位口授的大师,他的说教至今仍萦回于人们的耳际。下面我们看一下安瑟伦安瑟伦(1033—1109),欧洲中世纪基督教思想家。的名言:把一本书置于一个无知者的手中,就像把一柄剑放在一个顽童的手中那样危险。古代的人们就是这样看待书的。在整个东方还有这样的观念:书不应该用来揭示事物,它仅仅是用来帮助我们去发现事物。尽管我对希伯来文犹太人的语文之一。一无所知,我多少还学了点“神秘哲学”,看了《启明书》和《关系论》的英文和德文版。我知道这些书写出来不是为了让人们去理解他们,而是为了让人们去解释它们,它们激励读者去继续思索。在古代,人们没有像我们这样崇敬书,尽管我们知道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在枕头下总放着两件武器:《伊利亚特》和剑。那时候人们非常尊敬荷马,但是,并不像我们现在这样把他看作是一位圣贤。那时候人们并不认为《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是神圣的书,那只是两部受到尊敬的书,人们可以对它们进行批评。

柏拉图将诗人们从他的共和国里驱逐出去,却又未被人们指责为排斥异己。我们还可以举一个古代人反对书的例子,那就是塞涅卡塞涅卡(约公元前4—65,古罗马哲学家、戏剧家。),在他致卢西里奥的令人赞叹的书信中有一封信是指责一位虚荣心很强的人,说他的图书室里收藏了一百册书,塞涅卡因此问道,谁有时间看完这一百册书呢?现在的情况完全不同了,为数众多的图书馆已受到人们的珍视。

对于古代的一些事我们是很难理解的,那时的人不像我们这样崇敬书,他们总把书看成是口头语言的替代物。后来,从东方传来了一个新的观念——关于天书的观念。我们来举两个例子,先从后来的例子说起,即谈谈穆斯林教徒对书的看法。他们认为《古兰经》产生于世界诞生之前,也产生于阿拉伯语形成之前。他们认为它是真主固有的一个属性,却不是上帝的作品,就像是怜悯、公道一样。《古兰经》里曾极神秘地谈到过该书的原型,它乃是一部在天上写成的《古兰经》,它便是《古兰经》的柏拉图式的原型。《古兰经》里说,正因为这本书在天上写成,因而它是真主的一个属性,它产生于天地形成之前。穆斯林的学者或阿訇都是这么认为的。

我们还有一个近在咫尺的例子:《圣经》,或说得更具体一点,《犹太教典》和《摩西五书》。据认为,这些书都是圣灵口授的,把不同的作者在不同的时代写成的书都说成是出自同一圣灵之手,这的确是件颇为有趣的事情。《圣经》说,神是无处不在的。希伯来人想把不同时代的各种文学作品综合起来,合成一本书,其书名就是“Torá”,(意即希腊文的《圣经》)所有这些书都被归于一个共同的作者:神灵。

一次,人们问萧伯纳是否相信《圣经》系圣灵之作,他回答说,所有值得反复阅读的书都是神灵的作品。也就是说,一本书的含义必定会超越作者的意图。作者的意图往往是浅薄的,有时甚至是错误的,然而,书里总包含有更多的含义。拿《堂吉诃德》为例,它就不仅仅是一部嘲讽骑士小说的书,它是一部纯净的书,书中绝没有任何信手拈来之物。

我们来设想一下这样一首诗的含意。譬如我说:

潺潺流水晶莹透亮

岸边绿树映在水中

绿色草原密布浓荫

显而易见,这三行诗每行都是11个音节,它为作者所喜爱,是他意志的体现,是人为的。但是,同神灵写出来的作品相比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同写出书的神的观念相比又是怎么回事呢?在神灵写出的这本书中没有信手拈来的东西,一切都是合情合理的,每个字母都是事先想好的。譬如,《圣经》是以Bereshitbaraelohim希伯来文,是《圣经·旧约》创世纪第一章第一节全文:“起初神创造(天地)。”开头的,其第一个字母为“B”,因为这一字母与Bendecir(赐福)一词相应。这是一部没有任何信手拈来之物的书。这一情况使我们想到《神秘哲学》它会促使我们去研究文字,去研究由神灵书写的书,这与古人的想法相反,他们对灵感的看法比较模糊。

歌唱吧,诗神,阿喀琉斯暴怒了。荷马在《伊利亚特》这一史诗开篇时是这样说的。他说的诗神即为灵感。倘若人们想到神灵,那一定会想到某个更具体更有力量的东西,这个东西便是下凡到文学上来的上帝。上帝已写了一本书,在这本书中,绝无任何信口开河之词,连这本书的字数,每句诗的音节的多寡都有一定之规。正因为这样,我们能用字母来做文字游戏,也能衡量每个字母的价值,原因便是这一切都是经过事先斟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