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 小说 阅读指导

小人书(六)脏话与童话

萤火联盟 萤火一个虫

我的理想是做一个“麦田守望者”,守着天真无知的孩子在麦田里玩耍,而不会失足掉到悬崖下面去。
脏话与童话
――读《麦田守望者》1
  某时某处,某个原由下,与一个上了年纪的老师谈论某话题。他就说:大人物就不说脏话吗?他们只是在公开的大场合不说,或者说出来比较的文雅些。比如,我们气急了会骂“他妈了个X的”。人家气得急了也会骂,不过,人家骂的是(他在当时是左顾右盼,确切并无不合适情况下,压低声音说出)――“他母亲那个外SZQ的”。周围听众无不绝倒。 
  人总会有些垃圾情绪,就从自身健康的角度来看,也需要发泄。这与生理排泄就有诸多相似之处。笔者也做了粗俗的比喻:吐脏口,与放屁有许多相通之处。于大道理没有什么相忤相干,只不过是自己憋的难受,只顾自己一时痛快的无意之举。你也可以从人文素质上评价。国父孙中山就说国人有两大陋习:一是随地吐痰,二是随时放屁。那他为什么没有把“妈了个X”之类的国骂也列入呢?我想其中原因,可能是,这不是我国专利。吐粗骂脏,各国都有。虽说风格各异,但质地也大同,大抵与前两种陋习类似。
  按一般的文学评论说,文艺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所以在文学作品中就应有更精粹的选择和摒弃。所以,不能如吐痰排气似的随意吐脏口。但《麦》这部书里,倒不仅没有有意避免,而是好像在有意放纵。几乎隔几句就夹了个“他妈的”“混帐的”“倒霉的”“令人作呕的”。单从这几个词来看,也说不上多么粗俗可鄙,甚至和我们的国骂不在一个档次。我知道的,我们还有几个地域性较强的粗口,比如,随便对别人就称“老子”。随口就说别人是“婊子养的”。但据有人从另外文化角度来分析说:这些随口一说的,类似于口头语的粗口脏话,并没有实际意义。并非是说话人要自己充大,或者对听话人表示憎恶。他只是表达自己的一种情绪,并且这种情绪也不一定就是反感,有时候甚至可以表达兴奋,赞赏,亲昵的意思。再比如前两年很流行的一个词“牛X”(有作者运用时略加异化讳为“牛掰”,但实际上,大家都知道本意粗俗。)这个词在不同场合,不同对象中的表达也是极为丰富而强烈。可以有许多个词语替换,但实际上,在替换之后,表意上肯定会有所缺失。
  好了。我想说的是。有评论家评论《麦》在语言的运用上,不避粗口,好像是个缺陷。但我们也不妨理解为一种意义。这是在特定环境,特定语境下的一种正常。作者如此做法,可能是无意为之,也可能是有意不避。
  那么到底这些脏话粗口又有意无意的表达出什么信息呢?
  讲生活中,我亲见的一个小细节。几个孩子在我家玩电脑游戏。其中一个略比同龄小一些的,在一边看着。他也想评论点什么。于是说,“真厉害!”,说完这句干净的话后,他又觉得很后悔,马上更正为“X!真XX厉害!”于是,他觉得要这样说,自己才能满意,旁边那些大孩们也才能满意他。我们看到,十来岁以下的孩子,在大人们的教育监管下,很少说脏话,或者他们还没有学会。过了二十岁,人们越来越成熟,顾及也越来越多,社会化的成分在加强,自我情绪化的成分被拘谨,也越来越少有控制,少说脏话。而只有十几岁的孩子,在他们所在的小圈子里,说脏话,爆粗口,肆无忌惮而又彼此心照不宣。在他们这时候认为,说点脏话的是同类,从来不说的,倒好像是异种。而《麦》中的主人公正好是这个年龄。他还不是成年人,刚被学校开除,还不到能喝酒的年纪。
  那么这年纪的孩子喜欢说脏话,是不是还有其他的理由呢?
  可能与叛逆期有关。大人们公开禁止的东西,我们可以打破。这是一种叛逆的快感,也是一种自我认知的成就感。说脏话可以做到。
  可能与能力有关系。这时候的小孩子基本上是想法多多,而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操作能力。在这种矛盾冲突中,他的苦闷、烦躁、冲动、兴奋……就以语言垃圾的形式排空。《麦》中的主人公一直在骂脏话。是因为他的心中太美好!看什么东西都是丑陋无聊的,对他来说,除了诅咒现实中的一切,而他也真的没什么别的好办法。他就是不停的在诅咒着一切――而他却又说:我的理想是做一个“麦田守望者”,守着天真无知的孩子在麦田里玩耍,而不会失足掉到悬崖下面去。
  我们应当看到,粗口脏话,有时候在表意上能加强语气,渲染情绪。一句意思平常的话,想表达的更强悍一些,而又没有更合适的语汇,或者有也不堪用不屑用。于是就很方便的贴上口边上的脏话一些出去。就成了那段意思的加强版了。这是说,脏话习惯,与词语贫乏,或者说风格的选择有关系。而这些,也的确与一个人的履历素养有关系。
  最后也还说一点。有时候脏话竟能判断人与人的生疏亲昵。比如,还是开篇那个老老师讲过一故事。说他们村里两老头见面打招呼,开口就骂。某天某地某时候,适逢其中一老头旁边有小辈女眷。另一个骂过来,这个就一时不能还嘴,默默而去。过几天后,另那老头找上门来,拉到无人处:那天,早晨,就在你家门口,大石头边上。我从南街回来。我骂你了。你怎么没骂我?怎么回事?――你叫我这几天里心里别扭!
  
  愤怒年代
  ――读《麦田守望者》2
  
  说实话,开始读这本书并不是很喜欢。开始几章写的既琐碎,又很“意识流”。几乎全是作者一人在那里喃喃自语低声咒骂。而以我这样的年纪,对他喋喋不休的一些事情,已经不太感兴趣。觉得他也只是无事生非,只是少年不知愁。但只是一个原因,让我一直强迫着自己要看下去。那就是他的那段最初吸引我的话,我不知道,文中“我”这样的一个人物,怎么会说出要做一个“麦田守望者”――而这句话已经深刻的打动了我。
  看过几章后,大约是从他和同室的一个同学打架开始,我觉得有了精神。而后几章,我觉得自己越发的沉浸下去。甚至开始为他感叹。首先叹服作者着实厉害的写字功夫:他是那么认真诚恳的重现了那个时代,一个少年(青少年?)的心理路程。那个年代,十几岁的年纪,经过的人,又有多少人清楚的记得?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即便记得,也很少有人去纪念,去追溯,去重现。因为,我们一般把那段日子定义为“少不更事”“年少轻狂”。认为,我们在那段日子里做了好多荒诞无知的事情,自己想想也要羞于回顾,于是,很少有人回头,也就谈不上什么珍藏。但,我们忽略了一件事情:没有那段年代,也就没有了以后。也或者说,那段年代自有它独到的精彩。――也许正因为着那些“无知轻狂”。而我被其浸淫其中,也正是因为了自己经历过那段心路。那么,我们应当不仅是感叹,更多的是感谢。是作者提示我们重新拣拾起几乎被遗忘的一段珍奇。而它也确有珍奇之处。
  文中的“我”为了一个叫做“琴”的女子打架。确切的来说,是被人打,打得满脸浑身是血,几乎要晕过去。原因是,对方说和琴在某汽车上“做了那事”。虽然,我并不确定他说的是不是真话。而我和琴之间也并没有什么确定的关系。也就是说,我很喜欢琴,她是我心中最心仪珍爱的女孩(印象中,“我”只对琴和自己的妹妹没有说过脏话,诸如他妈的之类。)那混帐同学竟做出这种事情,我当然要大打出手。
  “我”被勒令退学,并对世界上所有的人充满了愤怒。认为他们都是愚蠢的,恶俗的,混帐的。每个人都应当咒骂。但却很关心湖上的野鸭们。担心到了冬天,湖水结冰后,它们要去哪里。他问一个司机,那司机跟他说起水里的鱼,他又开始担心那些鱼。说“冬天到了,人们在上面划冰,那些鱼们怎么办?”――在冰冬里,鱼们要怎么游来游去,吃东西?怎么活过?他的问题让成年的司机爆怒,让他落荒而逃。这是什么问题啊!一个16岁的半大人了,怎么说些傻话?这些问题还用问吗?在我们成人看来,鱼们野鸭们的死活与我们有什么干系?对我们“人”只是“吃食与玩物”而已。哪里要有这些愚蠢的想法?
  我装着大人的样子去酒吧,却招来成年人的嘲弄,侍者也不肯卖酒给他。
  自己糊里糊涂的叫了******女,却什么也不敢做,自己还紧张的要命。按原来说定的价钱付了钱,又被对方勒索。
  ……这部书,我也就先读到了这里。也已经被他和它打动。
  我就在想,十六岁的年纪,应当算少年还是青年?我们国家正好有个说法叫做“青少年、未成年人”。这是一个最为活跃摇摆的年纪。
  已经不是幼年,开始想脱离家庭学校那些既成的规则,自己什么事情也要体验一下,想自己安排自己的生活。而还远不是成年人的年纪,更重要的他还没有与成年人相当的社会基础。所以他也根本没办法与成年人平等的对话。在成年人世界里所受到的歧视很自然的就会成为一种仇恨,一种愤怒。而这种愤怒,不仅仅来源于和成年世界对话的不平等感,还有更多的,是对于现实的不满及想要改变现实的雄心壮志。而他也只有心志而已,对于一个没有社会能力的未成年人来说,除了愤怒,又还有自卑自恋,自暴自弃等等跟自己较劲的,梦一般的想法罢了。
  我们也看到,文中的“我”,一直很崇尚赞美的提到他的不满10岁的妹妹。认为她是聪明而且完美的。自己心里最是彷徨不定的时候,竟然想打电话给妹妹谈一谈,但又怕接电话的是自己的父母。在他认为,妹妹的意见比父母要正确的多了。青少年愤怒的根由只怕是源于自己幼年时最纯真幼稚的梦想。因为那些美梦太美丽,当与现实的残酷的冲撞时,他们就会卫护那些美梦,对现实愤怒仇视。于是,也就能理解,在往前走的路上碰壁失意后,他往往想到的是往后退,想回到天真无邪无忧无虑的幼年时期。
  读至此处,我也很感慨自己的那段年代。应当说是一种美丽的无知,还有那些无知的愤怒。那些都有其自己独到的价值,值得我们每个人去纪念和珍藏的。
  • 其他 - 小说
  • 字数:3691 投稿日期:2013-6-30 7:54:00

  • 推荐3星:[DONG东]2013-6-30 13:3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