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 经验谈 阅读指导

得心应手写作文(三)说图

萤火联盟 萤火一个虫

文字表达的准确与否,由下面听众来检验。双方的“说”“问”交互,以及说完后实图对照,都很好的检验了学生的观察、表达能力。
三、说图

  此项训练,仍然属于“五觉动心”中的第一觉,视觉训练中的一部分。
  具体过程:一人可以看到电脑上的图片,尝试着一步步把自己看到的内容讲说出来。其他同学看不到图片,只是听说。也就是一人“说”,众人“听”。在听的过程中,听众可以随时举手,对于自己不了解,不明白的地方向说图者提问。说图完成后,把电脑图片展示给听图者,以印证自己听到的图片信息,与真实图片之间的差别。
  实际案例如下:
  一、按要求,说图者先用一句话概括图片:是一个大夫,为人们去看病。这个图片,让人感动的理由在于这个大夫不怕辛苦,走山路给人看病,证明他有崇高的职业道德,所以我被感动了。
  具体说图:一个大夫,走在路上。
  问:什么路呢?
  说:山路。因为后面有山。山很大。
  问:是在什么时间呢?夏天还是冬天?
  说:不知道,应当是春天,或者夏天吧。因为我看到山上是绿色的,还有,路旁边有许多绿色的草和树。
  问:你怎么知道他是个大夫呢?
  说:因为他背着一个包。
  问:这人是男的还是女的?多大年纪?穿什么衣服?
  说:男的,中年人,比较瘦。穿着白色的袄……不是那种袄,是衬衫,挽起袖子。是一条蓝色的裤子,鞋子……看不清楚。
  问:他背一个什么包呢?
  说:是一个灰色的包,他前面还有一个,是抱着一个包。
  ……
  只是听那位说图同学的讲解,我们听得许多奇怪的地方。真正转过实图来对照,发现图片中的那位“大夫”的身份都是极可疑的。因为我们看到,这个人既没有大夫的白大袿,白帽子,也没有其他的标识可以证明他是个大夫。马上有同学提出,这个是个送报纸的。是个邮递员。因为,我们看到他背的包,根本不是大夫的那种药箱。大夫的药箱是方形的,可以提在手里。他这个,是背在背上。再看,还有一沓沓报纸的东西。另外,这个前面抱着的,也不是大夫的药箱,好像是快递那样的包裹箱。看起来还很沉的样子。你看,这人的腿都是弯的,背也是驼的。一看,就知道他箱子里的东西很沉。肯定就不是大夫。还有,这人的穿戴,头发,衣服,也和我们平时看到的大夫不一样的。
  到这个时候,我们刚才说图的同学,很不好意思的笑了笑,表示接受同学们的意见。
  二、一句话概括图片:在一条马路上,一个老人在拉二胡。“他用这种方式供养了三个大学生”。
  问:你怎么知道他供了三个大学生?
  说:因为图片上打着字呢。
  问:什么样的马路?宽吗?
  说:应当很宽吧,因为我看不完全,那边看不到了。大约有四五个车道。……他不是在马路上,是在马路旁边,不是有隔离带吗?在隔离带的里面,还有小道。
  问:小道上有人吗?人多吗?
  说:有不少人。
  问:那个拉二胡的,是被人围在中间吗?
  说:不是。
  ……
  等图片转过来,大家发现与说图者提供的信息差距很大。大家在一起探讨后,最后的说法是:这是在傍晚《因为灯光昏黄》,应当是在一个都市的街角《我们可以看到旁边的大超市,很明亮高档的装修,还有大马路很小的一边儿》,或者是一个公交站台的旁边。一位农村老汉《因为他的衣服款式与周围城市人的穿戴区别很大,一看就是农村人的装扮。他还戴着一个白毛巾。》席地而坐,手里拿着一把二胡。他有面前,摆着一个装钱用的旧茶缸。周围人并没有谁注意到他,大家都在忙着自己的事情,只是路过。路过的这些人只能看到他们的下半身。因为老汉坐在地上,比别人整整矮了半个身子。不知道他是累了,还是腿有残疾。图片上部,打着水印字:他用这种方式,供养了三个大学生。
  三、一句话概括图片:前面丈夫拉煤车,后面残疾人妻子帮忙。
  问:你怎么知道他们两个是夫妻呢?
  说:我看他们衣服穿着都差不多。……一看就有夫妻相。
  问:他们是买煤的呢,还是卖煤的?
  说:嗯……应当是买煤的。我看他们衣服上,并没有多少煤灰,如果是卖煤的,每天都和煤打交道,应当不是这个样子。
  问:这是在什么季节?
  说:应当是深秋。我看旁边的树啊草的什么的,有些黄了,看起来天气有些冷了。
  问:你怎么知道他妻子是残疾人呢?
  说:因为她只有一条腿,拄着一支拐杖呢还。
  问:我想知道,他妻子推车时的表情是什么样子的。
  说:她的表情是笑着的。
  问:她为什么会笑呢?
  说《听图者也加入了意见》:因为她爱自己的老公,两人关系很好。即使是再艰难的事情,只要两人一起努力,也是幸福的。……所以我说,他们两个是夫妻。
  四、关于其中一幅图片,我们有了一些其他的发现。本来,这是一个很能让感动的场面:山区,小河上涨水,独木桥已经不能搭到对岸。一位老师赤了上身横趴在河水里,连接着木桥,让孩子踩着自己的脊背过河。按图片上的文字注解,我们知道这是一位老师。里面还极力赞美这位当桥的老师,说他是中国教育的希望。
  有学生提出自己的一些置疑,而后,许多学生也提出自己的终点:河水并不是很深,那位老师趴在水里,最深处也不过刚没到他的手肘的位置。缺桥的那个水面,也不过一人来长的宽度。学生看起来也大约到一二年级大小。他们不可以自己淌水过去吗?如果怕学生被水冲走,那老师旁边搀扶一下不可以吗?甚至我们可以想,老师直接把学生背过去,或者抱过去不是更方便,更安全吗?何必要老师趴在河水里呢?这样对于老师自己也不安全,对于学生要踩在他的背上,走过去,也并不安全啊。还有《有的学生提出》,如果是真实的一个场景的话,那么,又是谁正好在旁边把他们拍下来呢?
  这个场景到底是不是真实的?是在拍电影吗?还是有意的炒作?如果是在炒作又是出于什么目的呢?――再令人感动的东西,如果是假的,我们还会感动吗?……
  本训练设置目的及意义:
  一、还是训练学生的“视觉”观察能力。“眼拍”是生活场景的观察,图片是对于,已经经过拍摄者的提炼,又固定于静态画面的一种形式。观察图片,省略了自己取景的环节,但要加入对于拍摄者意图的理解。这需要准确有序观察图片信息,准确定位图片中的重要内容。
  二、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说图的过程,实际上是把自己获取的图片信息转化成文字,并且表达给别人的一个过程。文字表达的准确与否,由下面听众来检验。双方的“说”“问”交互,以及说完后实图对照,都很好的检验了学生的观察、表达能力。
  • 其他 - 经验谈
  • 字数:2403 投稿日期:2013-8-10 8:37:00

  • 推荐3星:[孙盈淋]2013-8-10 9:2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