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其实存在一个如何正确理解和认识“全”这一概念的问题。《孙子兵法》提到“全”的地方多达十余处,孙子强调“必以全争于天下”,将“全”作为锲而不舍的目标。然而,他也明白如果处处求全,事事求备,就会顾此失彼,浅尝辄止。所谓“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也就是说,真正的“万全之策”是不存在的,战前准备的充分性只是相对的,战争的进程是复杂多变的,战争的前景充满不确定因素,对战争的预期只有或然性而没有必然性,在任何情况下,军事行动都带有一定的冒险性,更何况对手并非泥塑木偶,也不会毫无作为。所以正确的态度是,把所谓“万全之策”搁在一边,排除干扰,敢冒风险,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有七八成、甚至五六成把握的前提下,及时采取行动,“并敌一向,千里杀将”,重点突破,中心开花,从而以点带面,扩大战果,控制全局,获得胜利。
历史上不少战例可以作为明证。晋武帝司马炎计划兴师南下征伐东吴孙皓政权,却不免踌躇迟疑。杜预遂上书晋武帝,具体分析灭吴之战的利弊得失,对“万全”与风险之间的关系做出辨证的判断,认为风险值得去冒,灭吴之战箭在弦上。晋武帝听取了杜预的建议,大军齐发,直捣建康,很快完成了平定天下的大业。北宋攻灭南唐、统一江南同样反映了赵匡胤等战略决策者对待“万全”与风险的辨证态度。北宋君臣没有因困难(也就是所谓“不全”)而放弃统一南北的计划,而是在经过较为充分的准备之后,权衡整体形势,把握战机,适时发起攻击南唐之役,最终一举翦灭了南唐小朝廷。北宋军队之所以取胜,就在于跳出了“万全之策”的束缚,于“不全”中求“全胜”。
孙子认为要想实现“全胜”,将帅的素质和能力是重要条件之一。俗话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其德行情操的优劣,韬略智慧的长短,指挥艺术的高下,直接关系到军队安危和战争胜负。假如统军之将猥琐无能,“伐谋”、“伐交”固然无从谈起,“伐兵”、“攻城”也很难成功。所以孙子对将帅的作用和地位予以充分肯定,把它看作实现“全胜”的重要条件,并指出将帅之于国家,就好比辅木之于车毂。将帅在实现“全胜”过程中的地位既然如此重要,协调好将帅与国君的关系也就成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孙子认为,在将帅和君主的关系中,君主一方占主导,所以首先须解决将从中御的问题。孙子指出,君主过多地牵制将帅的行动必然会导致败军祸国的严重恶果,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第二,“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第三,“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要力争“全胜”,就必须克服这些弊端,君主必须真正赋予将帅指挥战争的实权,使将帅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以追求“全胜”。
(二)“知彼知己”是“全胜”战略认识论的基础。
在本篇中,孙子提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重要观点。他认为要驾驭战争,争取“全胜”,就必须全面了解和正确把握敌我双方的情况,预知胜负,制定正确的战略战术方针,确保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无论是“全胜不斗”,还是“破中求全”,它的基础都在于“知彼知己”,战争指导者最大的愚就是“情况不明决心大,计划不周干劲足”,这样决心越大,干劲越足,后果越严重,损失越巨大。所以,孙子一再强调“知彼知己”的重要性,“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据此力求“全胜”,争取“战胜”。这在《计篇》中是著名的“五事七计”,而在本篇中则是“知胜有五”(争取谋胜、全胜的五个条件)。它正是战争指导上争取“全胜”的五个条件,既包含了对客观军事力量进行综合分析的基本方面,也强调了主观作战指导能力的重要性,全面具体又深刻精邃,反映出孙子在预知胜负问题上的卓越识见。其中,判定可以打或者不可打,“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是前提;懂得根据兵力多少采取合适的打法,“识众寡之用”是用兵的枢机;全军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上下同欲”是政治保障;未雨绸缪,“以虞待不虞”是有备无患;将帅才华横溢而君主不加牵制干涉,“将能而君不御”是用兵成功的秘诀。五者互为条件、互为作用,构成了预知胜负、实现“全胜”的整体。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就像“人要吃饭”一样通俗易懂。然而,最伟大的哲理往往包含于最平凡的事物之中。孙子这一“全胜”战略认识论原则的强大生命力,早已为无数次战争实践所证明。
楚汉战争爆发前夕,韩信向汉王刘邦呈上一份“战略咨询报告”,即所谓“汉中对”,全面分析了楚汉双方的战略态势,预测了双方战争的基本走向。这是一个建立在“知彼知己”基础上完整成熟的战略方案,历史的发展证明了韩信的战略眼光,经过四年的浴血奋战,刘邦终于逼得这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大英雄自刎于乌江边。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的德法之战中,法国军事领导人自恃拥有坚固的马其诺防线,便狂妄自大、放松戒备。结果,法国军队在德军大举进攻面前,丢盔弃甲,溃不成军。指挥德军凯旋进军的,正是为法国艾仑赛元帅所不屑的小人物。可以说,法军因为没有做到“知彼知己”而付出了沉重代价。
毛泽东曾高度评价孙子这一基本原则的不朽价值:“孙子的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仍是科学的真理。”真正的圣贤是不会寂寞的,孙子身后拥有无数的“知音”,其中包括毛泽东这样的伟人,就是明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