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这一章,在《中庸》中文字最长,内容也最广博、繁复,它又是全篇的枢纽,既是对以上章节的总结,又提出了以下章节的论题。
全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内容:一、提出五种伦常关系;二、提出三条德行标准;三、提出治理国家的九条原则。最后落脚到一个“诚”字上。
首先从哀公问政的事例切入,论述修身与为政的关系。不同的人执政,会产生不同的政治局面。有德的文王、武王执政,就会出现仁政;无道的夏桀、商纣执政,就出现暴政。因此,不仅一般的人要注重品德修养,为政者更应该注重品德修养。以下就提出了人应当遵循的五种伦常关系,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在封建时代,人们把这五条尊奉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高准则。当今,我们对这五条要采取扬弃的态度,抛弃其不合理的成分,如对长辈的绝对服从、无条件的逆来顺受等;继承其有用的东西,如对长辈的尊敬、对朋友的诚信等。
关于知、仁、勇三条德行标准,我们也应采取分析的态度。知,即“智”,包括智慧、知识、技能等。有的人天赋很好,记忆力强,接受(能力)快,这种“智”是与生俱来的;有的人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而增强了自己的智慧;有的人是在困惑中才知道通过学习获取智慧。我们要承认这种区别。但是这三种人最终目的都是一样的,即获得智慧。而且孔子特别强调“好学”,认为只要好学就离智慧不远了。仁,即仁爱,就是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爱护,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要使自己的言行尽量符合社会法则与规范等。勇,即勇气,凡是对国家、对人民有利的事情我们要勇于去做,对损害国家、人民利益的现象要勇于斗争。孔子说:“知耻近乎勇。”羞耻之心是人人都有的,知道羞耻,就能够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弥补自己的不足,从而赶上别人。一个国家民族也是这样,知道自己的落后,有一种羞耻感,就能够发愤图强,迎头赶上。
关于治理国家的九条标准,实际上就是《大学》里所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另一种说法。这里就不赘言。
以上这些原则、标准,最后都落脚到一个“诚”字上。真诚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基础,追求真诚也是做人的基本原则。我们要通过广泛学习、详细询问、周密思考、明确辨别、切实施行来努力做到真诚。说到底,这还是一个修身的问题。加强自身的修养,才能做到真诚;能够做到真诚,才能够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也就是真正施行了“中庸之道”。
哀公①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②。其人③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④。人道敏⑤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⑥也。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⑦,尊贤之等,礼所生也。(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⑧)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注释】
①哀公:春秋时鲁国国君。姓姬,名蒋,“哀”是谥号。
②布在方策:写在木板或竹简上。布,陈列。方,书写用的木板。策,书写用的竹简。
③其人:指文王、武王。
④息:灭,消失。
⑤敏:迅速。指各种政策的快速推行。
⑥蒲卢:即芦苇。芦苇性柔而生长迅速。
⑦杀(shài):等差。
⑧此句在下文也出现了,郑玄认为是重文,当删。
【译文】
鲁哀公询问政事。孔子说:“周文王、周武王的政事都记载在典籍上。他们在世,这些政事就实施;他们去世,这些政事也就废弛了。治理人的途径是勤于政事;治理地的途径是多种树木。说起来,政事就像生长一样快速容易。所以处理好政事,完全取决于用什么人。要得到人才在于修养自己,修养自己在于遵循大道,遵循大道要从仁义做起。仁就是爱人,对亲人爱护是最大的仁。义就是做事适宜,对有才的人尊重是最大的义。至于说爱护亲人要有亲疏之分,尊重贤人要有等级之分,这都是礼的要求。所以,君子应当加强身心修养。要想修身,必须侍奉好双亲;要侍奉好双亲,必须了解人道;要想了解人道,必须知晓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