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清廉故事-吴隐之 酌饮“贪泉”,清操不渝

中华清廉故事[电子书]

吴隐之回到京城后,只住一座小宅院,篱笆与院墙又矮又窄,内外共有六间茅屋,连妻子儿女都住得很挤。刘裕赐给吴隐之马车、耕牛,又想为他修造住宅,他坚决推辞。不久,吴隐之被重新起用,官拜度支尚书、太常等职。度支尚书是主管国家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官职,对一般人来说,是千载难逢的发财良机。然而,吴隐之抱定不取非分之财的宗旨,尽管家徒四壁,依然清节如故;从不染指经手的财物。他家中以竹篷为屏风,座位上连张毡席都没有。后来又迁任中领军,每月领到俸禄后,除留下自己的口粮外,其余的全部资助了贫苦的亲族,而自己一家的生活全靠妻子纺织供给。有时粮食缺乏了,就三餐改为两餐。

4、清白传家,后世敬仰

晋安帝义熙八年(公元412年),吴隐之以年老请求退休,朝廷颁下优厚的诏书予以同意,授予他光禄大夫,加金章紫绶,赐给钱十万,米三百斛。第二年,吴隐之去世,追赠他为左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吴隐之操守清廉,始终不渝,屡次受到朝廷褒奖,在他退休及去世时,受到优厚的赏赐,并赠予显要的官职。当时廉洁的士大夫们,皆以有此同俦挚友为荣。

清官难当,自古皆然。吴隐之处于东晋王朝动乱迭起、风雨飘摇的年代,当时朝廷在用人制度上“举贤不出世族,用法不及权贵”,官员骄奢淫逸,百姓极度痛苦,贫民揭竿而起。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吴隐之却清操出尘,拒腐杜贪,难能可贵。他虽然身居高官数十年,但妻子儿女没有因为他的官职沾上任何好处,反而养成了廉洁自律的好家风。不仅吴隐之以清廉节俭名垂青史,他的妻子也以贤德载入了史册,他的儿子吴延之,也能坚持清廉的操守,曾任鄱阳太守。吴延之的弟弟以及儿子,担任郡、县长官时,常以廉洁谨慎作为家门传统。虽然他们的才学,比不上吴隐之,但他们都保持着孝敬友爱,廉洁恭顺的作风。人们常常誉之为“有乃父之风”、“有乃祖之风”。真是:清白传家,子孙同廉。

吴隐之的清廉品行,不但多次受到当时朝廷嘉奖,也备受后人称赞。唐代名臣魏徵编修《晋书》时,给出了“吴隐之酌水以厉精,晋代良能,此焉为最”的极高评价。才子王勃在其《滕王阁诗序》中以吴隐之饮“贪泉”的故事写下了“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的名句。白居易也在诗中以吴隐之的清廉为榜样表明心志:“不饮浊泉水,不息曲木荫。所逢苟非义,粪土千万金。”明代诗人尹凤岐在《送兄广东参政应奎》中写道:“珍重平生清节在,不妨引满酌贪泉。”如今广州越秀博物馆内,仍竖有一块刻着“贪泉”两个大字的石碑,这是广州老百姓为纪念清官吴隐之的趣闻佳话而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