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枭雄并起,中原社会动荡不安,皇帝昏庸无能,政客钩心斗角,军阀厮杀混战,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政治黑暗、人心险恶的时代。但这一时期的胡质却能出淤泥而不染,忠清在公,洁身自好,给当时的政治带来了一股清廉之风。
胡质自幼生长在官宦人家,他的父亲胡通达早在东汉时就在朝中做官,为朝廷规划国事,很有威望。受家风影响,胡质形成为人细致缜密、敦厚沉稳、刚强正直的品格。青年时期的胡质品学兼优,通过古代选拔官员的方式“举孝廉”做了一名地方小吏,因其为人细腻精诚、做事公正不阿在江淮一带为人所广知。他的朋友蒋济在朝廷当了官,曾经向曹操介绍胡质的父亲胡通达乃是江淮德高望重之人。曹操非常感兴趣,问蒋济:“胡通达这么德高望重,他的子孙后代怎么样了?”蒋济回答道:“胡通达有个儿子叫胡质,也是一位深孚众望的贤者,从高瞻远瞩规划大局上来说,胡质不如他的父亲,但从办事精明上来看,就要远远地胜过胡通达了。”胡质被曹操任命为顿丘县令,后来进入朝廷担任丞相东曹议令史,之后又被曹操任命为丞相属,魏文帝年间屡迁吏部郎、常山太守、荆州刺史等要职。胡质政绩卓著,为官清廉,不经营家产私业,家中没有多余财产。
胡质刚当上顿丘县令时,年龄虽轻,却善于通过现象看事物本质,总能明察秋毫,为人刷洗冤屈。他上任未久,就遇到了一件极为棘手的案件。县里有个叫程他的人被谋杀,许多人怀疑是程妻所为,只是苦于没有证据。郡里的属吏冯谅将程他的妻子和程妻的堂兄郭政抓起来审问。两人死都不认,虽遭受酷刑,绝不改口,反过来状告冯谅诬陷。于是冯谅被拘入牢中,由于受不了棍棒的拷打和折磨,一时软了,认了诬陷之罪。案情扑朔迷离,县中人议论纷纷。胡质到任后,面对激愤的民情,深知此案事关重大。但他并不急于审案,而是轻装简从,穿街走巷,寻得人证、物证,这才重新升堂审理。证据确凿使程妻与郭政再也无法抵赖,只得认罪。原来,他兄妹二人暗地私通,被程他觉察后,遂杀之灭口。冯谅怎么也想不到,年纪轻轻的县丞大人不费一鞭一棍,便明察秋毫,洗清他的冤屈,不禁高呼“青天”,长跪不起。黄初年间,胡质调任为吏部郎,任常山太守,后迁任东莞太守。东莞有个士人叫卢显,性情温和,素不与人结仇,有一天却被杀死在家中。众人颇为不解。胡质问明情由,稍一沉吟,断然说:“此人没有仇家却有个年轻的妻子,这就是他的死因!”差役们将信将疑,把与卢显住得较近的年轻男子全都叫来询问。当问到书吏李若的时候,该嫌疑人以为东窗事发,顿时脸色大变,瘫软在地,案情因此大白,原来卢显的妻子与李若通奸,他们合谋杀死了卢显。在古代,地方官掌握着生杀大权,好人冤死狱中,罪犯逍遥法外的情况屡见不鲜。只有明辨是非才能为受害人伸张正义,将真正的罪犯绳之以法。从这一点上来讲,胡质不愧为民做主的好官。
胡质不但精于推理,细查入微,让人佩服,其人品也一尘不染,与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清官相比毫不逊色。《三国志》记载有他拒绝权贵的故事。将军张辽是一名威震四方的猛将,为曹操成就霸业立下了赫赫战功。但张辽是一个很霸道的人,他的护军武周温文儒雅,文武双全,张辽一向对他颇为倚重。一日,两人为小事出现分歧,张辽暴跳如雷,当即拉了胡质去见刺史温恢,要求让胡质担任他的护军。胡质好不惊诧,连忙称病推辞。张辽出来后气呼呼地对胡质说:“多少人看中护军这个职位,我诚心给你来做,你为什么这样辜负我的心意呢?”胡质正色说:“古代人交往,相互之间讲究的是信任,看到对方虽然钱财拿得多,但却信任他不贪;打仗时看到对方败逃,但明白他并不怯懦;听到有关他的流言蜚语,却绝不相信,这样的朋友才可以善始善终。武周是位雅士,先前将军对他赞不绝口,如今却为一点点小误会,便结成怨仇,更何况我胡质才识浅陋,怎么能和您长久友好相处呢?所以我不愿答应您的请求。”张辽被胡质的一番话说得羞愧不已,回去后主动与武周和好如初。从胡质与张辽的对话,可以看出胡质的确具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格。
胡质断案之时明辨是非,不失毫厘;大是大非的紧要关口,又能以大局为重。吴国大将朱然包围樊城,帐下的谋士均以敌人士气太盛为由,力主静观其变。胡质拂袖而起,决然说:“在这件事上没什么更好的法子,樊城很小,兵力也少,理当进兵外援,不然,它就会陷于危险。”他亲率数千兵甲赴援,浴血奋战一昼夜终于为樊城解围。他爱兵如子,每次军功得到赏赐,都分发给部下,从不拿到家里。在郡中任太守九年,官民都安定太平。他还善于用正气凝聚军心,将士也肯为他效命。后来,胡质升迁为征东将军,指挥青州、徐州等地军事。他深谋远虑,在任上广开农田,积蓄粮谷,还设置东征台,一边耕作,一边守备。他还在各郡中修通渠道,以便舟船通行,严加防守以应对敌人来犯,使各州固若金汤,沿海地区得以多年平安无事。胡质的屯田举措为曹操所赏识,并在中原地区广泛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