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其有这种博厚充实的同情心,同时有一种毫无虚伪的真诚态度,我们看他寄赠朋友的诗,随处都可看到一种忠实勤恳的语气。就是敷陈时事之作,也似乎只知直陈,不知忌讳。他似乎以为与其用峻刻的讽刺致伤忠厚,毋宁取憨直的指斥以全愚诚。你看他那《三绝句》的最后一绝——
“殿前兵马虽骁勇,纵暴略与羌浑同。闻道杀人汉水上,妇女多在官军中。”
他在当时君主专制的威严底下,居然敢如此的直说,我们真不能不佩服他的勇气。至于向来诗人所采用的婉讽法,他似乎是不甚赞成的。他那首《丽人行》里的“慎莫近前丞相嗔”一句,怕要算他生平最俏皮的一句话了。
以上所说杜甫人格上的两个特点——同情和忠实则是构成他的诗的伟大基石。因为诗的伟大,究竟还是靠着作者的人格的。
若从纯粹艺术的观点来论他,自来的批评家已有不少品评。宋朝的严沧浪道——
少陵诗宪章汉、魏,而取材于六朝,至其自得之妙,则前辈所谓集大成者也。
秦淮海取前说详言之道——
“杜子美之于诗,实积众家之长,适当其时而已……于是子美穷高妙之格,极豪迈之气,包冲淡之趣,兼峻洁之姿,备藻丽之态,而诗家之作,所不及焉。”
《新唐书》本传赞,祖述元稹的评语道——
“逮开元间,稍裁以雅正,然恃华者质反,好丽者壮违。人得一概,皆自名所长。至甫,浑涵汪茫,千汇万状,兼古今而有之。他人不足,甫乃厌余。残膏剩馥,沾丐后人多矣。故元稹谓‘诗人已来,未有如子美者’。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
亦承认他的集大成,而又赞其本身的诗才之浩大宏富。至清代的赵翼,则又进一步,而揭出他的“真本领”的所在。他说——
“宋子京《唐书·杜甫传赞》谓其诗‘浑涵汪茫,千汇万状,兼古今而有之’,大概就其气体而言。此外如荆公、东坡、山谷等,各就一首一句叹以为及,皆未说着少陵之真本领也。其真本领仍在少陵诗中“语不惊人死不休”一句。盖其思力沉厚,他人不过说到七八分者,少陵必说到十分,甚至有十二三分者。其笔力之豪劲,又足以副其才思之所至,故深人无浅语。”
他这样标出“思力沉厚”和“笔力豪劲”两点来说明杜诗的“真本领”,确乎是很有见地。因为我们总都承认杜甫的艺术是近代批评家所谓写实派的艺术。写实派的大本领,须不但能够观察“物”的外象,而并须能够看进“物”的本真。要能够看进物的本真,就须具有一种深入的洞见(insight),这就是所谓“思力沉厚”了。例如“三吏”、“三别”等篇,都是描写当时民间不胜战争的苦楚的,而他能从一家一人身上见出战争的真意义,这非具有沉厚的思力断乎办不到的。但若单有洞见而不能将所洞见的如实描写得出来,那也仍旧枉然。故凡成功的写实派,又必兼具一种强劲的表现力(power*of*expression),这就是所谓“笔力之豪劲”了。杜甫的表现力决不是寻常的诗人及得来的,只看《北征》篇描写与家人见面时一段悲惨的情景,将妻子的号啕,儿女的狼狈,一一都使之活现在纸上,岂是没有真本领的作家办得到的?
不过这两种元素——深刻的洞见和强劲的表现力——是凡成功的诗人所同具的,尚不足为杜甫诗所以伟大的特别原因。我们若是彻底寻究杜诗的特征,大约可得下列三点——
(一)杜甫的诗境,着力向政治、历史、社会诸方面深入开拓。以政治、历史、社会为诗的题材,原不是杜甫开创的,但是《三百篇》以后的诗人,大都只把这个境界当做一小部分题材的泉源,不像杜甫竟将它当做一生著述的主要题材。他能将政治诗化,将历史诗化,将经世的策论诗化,将人物的评论诗化——就此点而论,中国直到现在的诗人,未有如杜甫者。
(二)杜甫对于诗的形式,曾有一种新的工夫,新的试验,新的发展。他的诗的大部分,虽仍采用普通的格律,但他在格律的束缚之中,仍旧能够自由活动。如《秋兴八首》,以个别的律向自成一个有机组织,也是前人所不曾有过的体制。至于古体,前人和他同代的诗人,总都有许多模拟古乐府的作品,连题目也完全袭用。他独能打破这种习惯,无论题目格调,都由自己独创——这又是他的特征之一。
(三)杜甫是以诗为终身事业的。他原是一个热心功名的人,但他并不只把诗当作余事。他以写诗为天职,无论处于怎样的境遇,都无不努力作诗——他可说是献身于诗的。这样的精神,也决不是寻常诗人所能及的。
至于充满着他诗中的那种忠君思想,或者要为近代的读者所不满。我们要知道,在杜甫的时代,忠君与爱国是相交织的,因为君是国的代表和象征。只有认清了这一层,我们才能正确理解屈原以降,古代爱国爱人民,而又有忠君思想的诗人和作家,也才能正确理解杜诗中的忠君思想。
1927年1月3日编者,于上海
凡例
一、本编选择的标准,约为下列二点:
(1)本编专供学生读阅,故所选皆取典故不过于生僻繁难而诗意易于领悟者。
(2)但为了了解作者的人格及艺术所不能不读的作品——如《壮游》等,则虽典故较多亦均入选。
二、本编虽非全集,而排次仍依原集编年体例。
三、杜诗笺解注释,宋、元以来,不止千家,详略各殊,醇疵错出。近代流行者,以朱氏(鹤龄)之《辑注》、仇氏(兆鳌)《详注》为盛。钱氏(谦益)《笺注》,亦是世认为威权的著作,惟嫌其详于稍僻之典,而略于较熟之典,不便初学。杨西河采集各家之长,著为《杜诗镜诠》,详略得宜,释义精当,兹编注释,大致从之。
四、本编注释中凡称“原注”者,均系作者自注。
五、原集字句有各本互异者,或同本而注明一作某字某句者,本编惟择于义最安者从之,更不注明依据何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