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绪言

杜甫诗[电子书]

  我们晓得天宝末年,一边有哥舒翰贪功于吐蕃;一边有安禄山构祸于契丹。征调半天下,许多人都得“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这在我们千载后读史的人看去,还感不着怎么样深刻的刺激,可是他当时天天目击着那种“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的情景,作为一个敏感的诗人,于是乎又不由他不痛哭了。

  所以他在长安八九年的生活,虽则还未亲身经历着战乱的苦痛,却已饱受了许多难受的刺激,而更严重的战乱的灾难也就跟着来了。

  安史之乱是我国历史上著名事件之一,先后延续八年之久。遭受战乱的区域,涉及今陕西、河南、山西、河北、山东五省之地。自从乱事起后,我们这位诗人的生活,便跟着其凶险的恶波为之上下了。

  当战乱起时,杜甫正在奉先县。明年(天宝十五载)夏,他从奉先挈家往依白水县的崔县尉(他的舅氏)。未几,又从白水北往鄜州(今陕西富县)。其时,哥舒翰战败于灵宝(河南灵宝)西。安禄山陷潼关,明皇奔蜀。次马嵬(在陕西兴平西),陈元礼杀杨国忠;贵妃自缢;长安遂陷。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甘肃灵武),是为肃宗。杜甫闻信,欲奔行在,遂陷贼中。他于是独居长安,与寄寓鄜州的家属远隔。凡过一冬一春,其间所作,有《春望》《哀王孙》《哀江头》《一百五日夜对月》等篇(本编均入选)。读者观之,便可见他在这段期间的生活状况与心境了。

  明年(至德二载)正月,肃宗至彭原(甘肃宁县);安庆绪杀禄山而自立。二月,肃宗至凤翔;史思明寇太原,被李光弼大破之。四月,杜甫从贼中逃至凤翔行在,授给他左拾遗。拾遗是谏官,那时刚碰着房琯罢相之事,我们这位天真的诗人便认真履行他的职责,上书言琯有才,不宜罢免。帝怒,诏三司推问,亏得继任的宰相张镐替他说情,才免惩处,仍放远就列。这事当然又给他一个很大的刺激。加以他离家将近一年,十个月杳无音信,思家之心,非常迫切。因便请假归省,而他的第一杰作(《北征》),就产生于这个时候。

  他从凤翔北上鄜州,是至德二年闰八月初。此番和家人见面的情形,虽不如前次归奉先时有丧子之惨,却也是够悲伤的。你看——“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见耶背面啼,垢腻脚不袜。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海图拆波涛,旧绣移曲折。天吴及紫凤,颠倒在裋褐。”虽然面对这样的情景,但是他并不怨天尤人,他仍在希望。他希望国家中兴,希望和平恢复;因为他始终相信个人“生理”的好坏,完全是随国家的安危为转移的。所以他并不汲汲以个人为念,他的心思用在大处——国家。只要看他凡送人赴官的诗,其中,都有一番勉励,希望他们能为国家尽力,而助成中兴之业。例如《送樊二十三侍御赴汉中判官》云:“至尊方旰食,仗尔布嘉惠……正当艰难时,实藉长久计。”《送长孙九侍御赴武威判官》云:“天子忧凉州,严程须早到。去秋群胡反,不得无电扫。此行牧遗氓,风俗方再造。”《奉送郭中丞兼太仆卿充陇右节度使三十韵》云:“废邑狐狸语,空村虎豹争。人频坠涂炭,公岂忘精诚?”

  他这种希望,暂时总算得到实现。不久两京相继恢复,肃宗也从凤翔还京了。是年十一月,他由鄜州还长安。次年(乾元元年)春,再任左拾遗,得与王维、贾至、岑参诸人相酬唱,并得“每日江头尽醉归”,这总算是他生平最幸福的一段时光。但同年六月,房琯贬为邠州刺史,他因是琯党,也出为华州(陕西华县)司功。我们看《早秋苦热堆案相仍》一诗,可知他在这任里的生活是很不愉快的,而且他这一出,就终生不复归长安了。

  同年冬末,他从华州至洛阳,目的不可知。次年春,又由洛阳还华州。其时,史思明据魏州(河北大名)九节度使师败于邺(河北临漳),朝廷调兵益急。他在途中目击民间被征调之苦,遂有“三吏”、“三别”等六篇杰作的产出。回华州后,值关辅大饥,他便于七月间弃官西去,携家度陇,作客秦州(甘肃天水)。约在三月,写出了著名的《秦州杂诗二十首》。但他在秦州无法生活,故又于十月间南徙同谷(甘肃成县)。他理想中的同谷,是有良田可以耕种,有薯芋可以充肠的;而实际并不如此。我们看《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就可见他在那里的生活状况如何了。所以他居同谷不满两月,便南行入蜀,于十二月初至成都。

  到成都后,得王五司马弟的资助,在城西浣花溪畔建一草堂,经二年至宝应元年三月而成。这草堂背郭缘溪,四周景物颇可赏玩。他住在这里约两年多的时间,其间曾游青城一次。虽过的也只是伴着“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的日子,但也总算是比较安定的生活了。然而仍有贫老相交迫,终不免百忧交集而已。

杜甫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