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国史(中华故事全书)[电子书]

道家的创始人是春秋末期的老子。到了战国时代,庄子(即庄周,约前369—前286年)发挥了他的学说。道家的主张又同法家不同,道家反对繁琐苛刻的法令,认为这是天下不安宁的根源,主张“无为而治”。要统治者满足现状,不要“有所作为”,一切听其“自然”。在他们看来,“小国寡民”(国土小,人口少)的原始社会生活是最美好的,那里没有压迫剥削,不打仗,人们处于自然状态,过着简朴的生活,一辈子不相往来。道家的学说反映了不满现实又逃避现实的思想。

墨家又有另外的看法。墨家的创始人便是止楚攻宋的墨子(即墨翟,约前468—前376年)。有一年,楚国准备出兵攻打宋国,著名工匠鲁班(公输般)为楚军制造了攻城用的云梯等器械。居于齐国的墨子得悉此讯,立即派三百名弟子带防御武器去助宋守城。他自己日夜兼程,艰苦跋涉十昼夜,赶到楚国,说服楚王和鲁班放弃攻宋之举。楚王自恃国力强盛,又有先进的攻城器械,根本不听墨子的劝说。墨子便与鲁班在楚王面前进行军事攻防演习。他解下腰带当作城墙,用小木片作为武器,让鲁班设法攻城。鲁班先后五次用不同的武器攻城,均被墨子挡住。鲁班已无计可施,墨子却还有许多防御方法未使用。鲁班大为不悦道:“我有办法对付你,可我不讲。”墨子说:“你想用何办法对付我,我知道,不过我也不讲。”楚王在一旁听不明白,便问他们是什么意思。墨子说:“鲁班之法是要杀掉我。他以为杀掉我便能攻破宋国。其实他不知,我已派三百名弟子到宋国去了,他们正拿着我设计的守城器械等你们去进攻。即使现在将我杀了,你们也休想攻下宋城。”楚王听了,知道攻宋难以取胜,便放弃了此次军事行动。墨子制止了一场战争。

墨子认为社会之所以动乱,是由于人们不相爱,所以他提出“兼爱”和“非攻”的主张,反对损害别人,反对战争,要人们不分亲疏远近地爱一切人。他认为如果大家都做到这一点,就不会有各种罪恶发生。他还要求任用贤人,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墨家的主张是一种空想,在当时是不可能实行的。他能止楚攻宋,却无力制止战国时期的无数次战争。

这些形形色色的学派都各自认为自己的主张是正确的,是富国利民的良方,希望得到统治者采用;所以都不遗余力地宣传自己的学说,同时攻击和否定别的学派,相互之间争论得不可开交。比如儒家认为“孝悌”是实现“仁”的根本,一个人若孝顺父母,敬爱兄长,便不会“犯上作乱”,干出反对君主的事情来。为了表示孝心,父母死了,儿子要按照周礼给予厚葬。不仅要举办隆重的葬礼,还要哭得死去活来,还要守孝三年。守孝期间,不能改变父亲的规矩,不能出远门等等,这才算尽了孝心,才符合周礼的要求。墨家反对这一套,主张“薄葬”,只要给死者穿上适时的衣服即可,用不着里三层外三层地穿裹;棺材只用桐木板做便行了,不必用贵重木材;守孝也不必三年。认为儒家主张的“厚葬”是“繁礼缛节”,对老百姓并无好处。再比如儒家将“忠”与“孝”联系起来,认为对父母孝敬的人才能对君主忠心耿耿。对此,法家又提出异议,认为两者是矛盾的。韩非举一故事来证明:一个鲁国人跟随国君去打仗,参加三次战斗,三次都当了逃兵。孔丘问他为何开小差,他说:“我家有年老父亲,我若战死了,便无人养活他了。”孔丘认为此人是个大孝子,推荐他做了官。韩非反问道:“为了孝顺父亲竟然违背国君的命令,虽然对父亲来说算得上孝子,对国君来说却不正是逆臣吗?”因此,韩非认为,只有实行“法治”,才能使国家富强起来。

各家为了扩大自己学说的影响,都纷纷著书立说。《孟子》、《墨子》、《荀子》、《庄子》、《韩非子》都是其中有名的著作。

但当时还未发明纸和印刷术,字写在竹木简上,书写非常不便,更不可能大量出版书籍,所以进行游说和讲学便成为一种重要的宣传途径。孟子曾经到各国游说,推行自己的主张;墨子的学生有很多是劳动者出身;庄子是很会写文章的散文家;荀子则是名望极高的教师,还从事文学创作。战国初期,齐国在国都临淄西城门——稷下专门建立了学宫,设有很大的讲坛,供来自各国的学者讲学。到了齐宣王时,进一步扩建学宫,学宫里可容纳数千学士,据说到齐王时甚至可容纳数万人。荀子便任过该学宫的三任“祭酒”(校长)。齐国对于这些学士,都给以大夫的食禄待遇,尊他们为“列大夫”。名家都争先恐后地到齐国讲学,稷下成了当时思想文化交流的中心。从这里我们也可以想象那时百家争鸣、学术繁荣的盛况。

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对当时和后代都有很大影响。法家学说在当时是最得势的,魏、楚、秦等国都先后推行过法家的主张。但是,法家的“法治”又有压迫剥削农民的残酷一面,很容易激化地主与农民的矛盾,所以秦王朝统治不过十几年,便被农民起义的烈火吞噬了。继起的汉朝统治者吸取了这一教训,认识到仅靠“严刑苛法”是不能巩固自己的统治的,于是,又改为提倡道家的“黄老之学”,用“无为而治”的办法来缓和社会矛盾,休养生息,发展生产。后来他们又将儒家的思想拿来,加以改造,用“忠孝仁义”作为统治人民的思想武器,并且逐渐形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局面。从那以后,支配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年的思想文化是孔孟之道。

上一页 1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