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改革进行到底第二集解说稿(9100字)

[5279969] 2017-8-1 21:06:40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才的走向有了新变化。越来越多的留学人员选择回国开辟事业,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海归潮。
  2016年5月30日,科技界最高规格的三大会议同步召开,这在新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那天总书记作完报告以后,我去送他的时候,多叮嘱了我一句话,万钢同志你观察到没有,和科技人员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掌声,是从后面往前边来的,楼上往楼下传的。我也观察到,后面坐的是年轻的科技人员,要从掌声中感受到科技人员的期盼。
  这掌声是共鸣,是回应,更是礼赞。
  中国,幅员辽阔。促进城乡间、区域间的均衡协调发展,是结构之变的一道必答题。
  在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首次提出了“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新的三大战略。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任务成为重中之重。怎么疏解?需要新思路,需要大气魄。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
  2017年4月1日,设立河北雄安新区的消息,引来举国上下的高度关注。
  十八大以后,习总书记就提出,可以考虑在河北比较适合的地方,规划建设一个适当规模的新城,来集中承载北京的非首都功能。
  经过多轮科学、严密的论证,有着充裕发展空间的雄安,被选定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集中承载地。雄安新区,将和北京城市副中心一起,形成北京新的两翼。
  建设雄安新区是一项历史性工程,一定要保持历史耐心,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
  河北雄安新区的设立,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
  八十年代看深圳,九十年代看浦东,二十一世纪看雄安。中国经济版图上正在谱写新的壮丽诗篇。
  中国农村改革的核心始终是土地问题。波澜壮阔的改革,发端于土地,收获于土地,也不断在土地上捕捉着深入推进制度变革的新契机。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牢抓住“土地”这个农村改革的核心问题,做出了一篇以“三权分置”为龙头的,有内容、有气势的改革文章,为进一步破解“三农”领域诸多难题,为大幕徐徐拉开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搭起了壮阔的历史舞台。
  天长农民徐长林,2013年把15亩地流转给了当地的种田大户,外出打工去了。合同签的是12年,但仅仅一年后,徐长林又把地要了回来。
  睡不着觉,就想来想去,地要是真没了我怎么办?咱老百姓靠地吃饭对吧,一旦我打工不能打了怎么办,那没办法了。我就想了这么个歪点子,给它要回来。
  把地转出去的不踏实,把地转到手里来的也不踏实。种田大户张治岑,从镇里农民手中流转了500多亩土地,但后来有村民反悔。一气之下,张治岑解除了合同。
  就是土地的权属不清晰,承包户有顾虑,经营主体更有顾虑。
  2014年9月29日,在中央深改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用“三权分置”的思路,给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定了调。
  “三权分置”,就是将农村土地的承包经营权拆分开,承包权归承包户,而经营权流转给愿意种地的经营主体。
  总书记他讲,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有历史耐心。因为农村的土地承包关系是农村的最基本的经济制度,也反映了农民的最根本的利益。三权分置,是继家庭承包经营之后重大的制度创新,可以说这是一个充满政治智慧的制度性安排。
  2016年8月30日,中央深改领导小组第二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两个月后,文件正式发布。
  改革方向如此笃定,种田人的心,也定了。
  天长农民徐长林又找到原来的种田大户,把土地再次流转给了他。种田大户张治岑又流转来了450亩土地,扩大了经营范围。他的家庭农场,2017年预计纯收入能到35万多元。
  如今,全国有7000万户农民流转了土地,占全部农户的30个百分点,土地流转面积占到总的承包面积的35个百分点,农业经营规模化程度明显提高。
  “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这是孟子在2300多年前写下的、对人性朴素而深刻的认识。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了这句话,再次强调产权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石。
  健全产权保护制度,是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的又一项事关全局的重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