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读后感

《最后一课》是法国19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都德的一篇短篇小说。文章内容主要记述的是普法战争后法国战败,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两地给普鲁士。普鲁士占领后禁止法国学校教学生法语,而改教德语。爱国的法国师生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表现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怀。1912年本文被首次被翻译介绍到中国,从此,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它被长期选入我国的中学语文教材,超越了不同时期、不同意识形态的阻隔,成为在中国家喻户晓、最具群众基础的法国文学名篇之一。它甚至可以作为都德的代名词,作为“爱国主义”的符号,融入近代中国人百年的情感之中!一代又一代的中国读者,通过《最后一课》,了解到“法语是世界上最美丽、最清晰、最严谨的语言(原文话语)”这句话的内涵,懂得了“当一个民族沦为奴隶时,只要它好好地保存着自己的语言,就好像掌握了打开监狱的钥匙(原文话语)”。学习本文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国家危难之际,人们群众万众一心的爱国情怀,同时也暴露了侵略者的暴行,激起人们的反抗意识。

--编辑: 西风卷帘--编辑: 叛逆的孩纸
《最后一课》读后感 第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