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物赋形法

作文书:《记叙文写作方法大全》[电子书]

  随物赋形法,是指按照客观事物或现实生活的实在形象或本来面目,准确真实、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的写作方法。这种方法,充分肯定了“形似”的作用,即要求按事物固有的样子去表现,是什么样子,就写成什么样子,不同的事物就写成不同的样子,同时又强调写出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的事物的不同状态。随物赋形,要求作者抓住事物的鲜明特征,在表现事物外部形态相似的基础上进而达到其内部形态的相似。即以形似求神似,以取得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例如,季羡林的《夹竹桃》(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语文自读课本第四册《黄河之水天上来》,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一文,运用随物赋形法,由写夹竹桃的韧性、模糊性到写夹竹桃涂上一层绚烂夺目的中缅人民友谊的色彩,把自己的思想感情与夹竹桃紧紧地融合在一起。文章把夹竹桃的特征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中缅友谊交织起来写,以形似求神似,取得了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优秀例文

  黄山一日游

  七月的一个清晨,微曦初显,我们旅游小组的五个人便离开慈光阁,直奔天都峰。从慈光阁到天都峰,大约有十来里路。经过立马亭、青鸾桥、半山寺,我们登上了龙蟠坡。
  龙蟠坡的坡顶用铁链围成半圆,站在这里纵目远眺,只见远山四周,腾起一股股云雾。在微风的吹拂下,这股股云雾,忽儿往东,忽儿向西,忽儿聚在一起往下沉,忽儿又连成一片向上涌。那一座座山峰,就像是一个个孤岛,在这任意东西的云海中忽沉忽浮,时隐时现。忽然一阵大风吹过,倏然烟雾俱净,一座座山峰便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它们是那样的青翠,那样的秀丽,山连着山,山又连着天,真是天山共色。然而,这只是一瞬间的事。不一会,云雾又重新弥漫起来,我们眼前又是白茫茫的一片了。云雾愈来愈大,甚至把我们的人形都包围了。那一片片白云,犹如一朵朵浪花,时而迎面扑来,时而擦肩飞过。看着,看着,不禁浮起一个念头,要是能够摘下一片黄山云带回去该有多好。观赏良久,我们才恋恋不舍地下了坡。又走了约七里路,就到了天都峰脚下。
  天都峰海拔1810米,是黄山第三高峰。由于天都峰山路极险,风景奇美,人们常把它作为黄山的标志。有这样一句话:“不上天都,枉去黄山”。我们在山脚下休息了十余分钟,就开始登山。从山脚往上看去,一级一级石梯相互连接着,直插云端。我们手扶铁索一步一步地攀登,越往上,山路越陡,向下望,多吓人的万丈深渊啊!从山上下来的游客,见我们这些人正艰难地攀登,就纷纷大声鼓励我们:“加把劲就到了,上啊?”对,上!终于猛跨几步后,峰顶到了!我们长长出了一口气后,首先看到的就是众多兴高采烈的人,他们三五一群,说着、笑着,想必也是在为登上峰顶而自豪吧!我站在峰顶向四处远眺,刚才龙蟠坡上看到的那白茫茫的云雾又在眼前飘浮,在峰顶所能见到的美丽景色被它遮掩了,面对着这一片云海,起初,我有一种“望洋兴叹”的懊恼,但是再一想,又觉得并没有什么可懊恼的。你想,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终于登上了这险峰,“天都,天都,天之都市,可我也登上来了”。于是我自豪地漫步在峰顶上,俯瞰四周,一身的疲劳,顿时消释,这种兴奋、快乐,岂是平常所能体会到的!
  游客中有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他个子矮矮的,却很壮实,正和其他游客谈论着他过去登泰山、华山、峨眉山的经历。我不由得说:“您这么大年纪,怎么上得了山?”那老人一听,哈哈一笑,说:“我可不服老,这不是已经上来了吗?”他这么一说,周围的人都笑了。有几个佩戴着“复旦大学”校徽的大学生给老人拍了照,说是让他留下地址,印好后给他寄去,作为他花甲之后登上天都峰的纪念。老人不畏艰险的精神,使我们这些年轻人真有些自叹不如了。
  下天都峰后,我们在玉屏楼吃了午饭,在著名的迎客松前留了影,又继续赶路。这一路上,尽管云雾弥漫,遮着了许多优美的景色,但两块著名的怪石,我们都看到了。一块叫鳌鱼石,你看它:张着很大的嘴巴,眼睛凹陷下去,一道裂缝把头部和身体的界限勾勒得清清楚楚。远望过去就像一匹在云海中游来的鳌鱼。另一块叫飞来石,在飞来峰上,这是一块巨大的光秃秃的大石头,只有极小一部分支立在山峰上,整个“身体”向前倾斜着,一副“跃跃欲飞”的样子。这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真让人惊奇、使人赞叹。
  下午4点,我们一行到了北海宾馆。我们准备在此地住一宿。吃完晚饭,我在日记上写下“七月二十日,星期三”这几个字,然后将这一天的见闻感受记录如上。(佚名)

  例文评析
  本文运用随物赋形法记游黄山。黄山天都峰既高且险。文章从云海看景,到龙蟠坡,已是一股股云雾“忽而往东,忽儿向西”,“忽沉忽浮”,以至白茫茫一片,把人形全部包围。到了天都峰顶,云雾更是把人们所能见到的景色全给“遮掩”了,人简直在云雾缥缈之中。云海是黄山景观特征之一,人们在云雾缥缈之中,可以想见天都峰之高之险了。(尚鉴)
  

  
  • 下一篇 摹音绘声法
  • 上一篇 分类描形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