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几千年,运用火攻战术克敌制胜的成功战例数不胜数。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有战国田单即墨城下大摆火牛阵击败燕军,东汉班超通西域过程中的破鄯之战,三国时期孙、刘联军战胜曹军的赤壁之战,东吴陆逊火烧连营、大破刘备的夷陵之战,北宋初年潘美火攻刘、夺占广州平定南汉之战,曹彬火烧水寨、攻取金陵、灭亡南唐之战,元末朱元璋鄱阳湖借助火攻、歼灭陈友谅主力之战等。这些战役的指挥者,之所以能巧妙运用火攻战法,取得超越常规的成功,归根结底,都是他们在作战指挥上自觉或不自觉地贯彻了孙子“火攻”理论的结果。
在诸多运用“火攻”战术取得成功的战例之中,赤壁之战也许是最为人们所熟悉、也是最成功的一个。在这场决定三国命运的战争中,弱小的孙权、刘备联军面对屡战屡胜、兵锋正锐的曹操大军,没有自乱方寸,而是在知彼知己、知天知地的基础上,针对曹操骄傲轻敌、舍长用短(“含鞍马而就舟楫”)的特点,利用地理、天时方面的有利条件,果断采取“以火佐攻”的作战方针,乘敌之隙,一把火烧出三国鼎立的新局面。
在具体的作战过程中,孙、刘联军也认真贯彻了孙子“火攻”战法的基本原则。首先,他们充分做好了实施火攻的准备,预先准备了充足的火攻器材——干草、油脂以及用于突击冲锋的火攻载体即蒙冲、斗舰,这就是所谓的“行火必有因,烟火必素具”。其次,他们做到了“发火有时,起火有日”,即充分利用东南风大吹的机会,及时地放火焚烧曹军的战船和大营。其三,他们将火攻与兵攻有机地结合起来。周瑜、刘备等人在实施火攻顺利得手的情况下,不失时机地统率主力船队横渡长江,乘着敌人惊慌失措、混乱不堪之际,奋勇攻击,大创聚歼,从而扩大战果,赢得了完全的胜利。孙、刘联军在赤壁大战中的突出表现,证明其统帅集团谙熟“以火佐攻”、“凡军必知有五火之变,以数守之”的火攻原则,也反映出孙子“火攻”思想在冷兵器时代所具有的独到价值与深远影响。
本篇中的另一重要内容,是孙子的慎战思想。他强调君主和将帅对战争要谨慎从事,做到“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对于缺乏政治目的和战略目标而轻启战端的愚妄行为,孙子持坚决反对的态度。他指出国君不可凭个人喜怒发动战争,将帅也不可逞一时意气而随便动武。无论是战是和,都必须以利益大小或有无为依据:“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安国全军之道”。否则“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到头来一定会受到现实的惩罚,丧师辱身,为天下笑。
孙子这一看法较之于儒、墨之流的“非战”、“反战”立场无疑更接近于真理,而与《商君书》为代表的法家“主战”理论相比,也具有更大的合理性。“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乃是从事任何活动的根本依据,战争作为暴力的政治行为,更应该遵循这一宗旨。而要真正贯彻“兵以利动”的精神,国君和将帅乃是关键。国君如果遇事不沉着冷静,仅凭一腔热血轻率发动战争,后果就不堪设想。至于将帅,其指挥是否得当,与战争胜负关系极大。遇事冷静,处乱不惊,不为利诱,不为辱怒,是将帅应有的优良素质,也是军队克敌制胜的重要保证。有鉴于此,孙子才一再告诫统治者“不可以怒而兴师”,奉劝将帅切不可“以愠致战”。
征之于史,这种“慎战”理论乃不刊之论。成皋之战中曹咎“以愠致战”终遭杀身,夷陵之战中刘备“以怒兴师”招致惨败,李自成不修其功断送天下,都是违背孙子谆谆教诲的必然结果。
孙子在一篇讨论火攻战术的文字里,加上“慎战”内容,实在叫人费解,我觉得孙子大概是认为烈火的破坏性、威胁性最为巨大,战争的性质正与它相同,对战争的后果应有高度的警惕,所以孙子以火为喻,引申出“慎战”的道理,提倡“安国全军之道”,这种良苦用心我们应该体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