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火攻篇

孙子兵法[电子书]

  在冷兵器时代,火攻是威力最为强大、效果最为明显的作战手段之一。火攻一旦奏效,便会使敌方的器械物资、城池营垒片刻之内化为乌有,三军人马瞬息之间毁伤殆尽。所以,明代军事家戚继光曾不无感慨地说:“夫五兵之中,唯火最烈;古今水陆之战,以火成功最多。”

  孙子所处的春秋晚期,属于冷兵器时代,所使用兵器主要是戈、戟、矛、弓箭、佩剑等等,双方作战时往往采取锋刀相接、弓矢交射的作战形式,主要靠的是力与力的直接对抗与较量,结果常常“杀人一千,自伤八百”,战胜了敌人,己方往往也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战争效益比相对较低。在这种条件下,火攻作为一种投入较小而产出较大的重要进攻方式,自然会引起重视。为此,孙子在本篇中集中论述“火攻”的问题,其内容包括火攻的基本种类、实施火攻的条件和方法、兵攻与以火助攻的关系等等,从而对春秋时期火攻作战经验做出了全面的总结。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充分肯定火攻战术在军事斗争中的地位与作用。孙子认为,以火助攻是提高军队战斗力,卓有成效地打击和消灭敌人,夺取作战胜利的重要战术手段,“以火佐攻者强”。

  第二,根据打击对象的不同,把火攻的方式具体分为五大类。一是焚烧敌方的人马,它属于最主要的类型,如赤壁之战、夷陵之战都是如此;二是焚烧敌军的粮草,就像官渡之战中曹操采纳许攸的献计,一把火烧掉袁绍囤积在乌巢的军粮;三是焚烧敌军的辎重,“军无辎重则亡”,对手没有了装备,便只有挨打的份;四是焚烧敌军的仓库,破坏对手的后方战略资源,这仗自然无法再打下去。就像隋在统一南北之前,军队依高颖的计谋,潜入陈国后方,烧仓库搞破坏;五是焚烧敌方的交通线,补给道路一旦被切断,敌人虽“有心杀敌”却“无力回天”,遭到失败不过是时间问题。

  以上五种火攻破敌的方式,实际上就是两大类:一是以敌人的有生力量为目标,直接打击和消灭敌人的肉体;二是以敌人的物资工具为目标,即摧毁敌人的后勤机器,剥夺敌人赖以支持战争的物质资源,使得敌人心有余而力不足,最终输掉战争。

  第三,论述实施火攻的具体条件,强调正确选择火攻的时机。火攻的具体操作是有相当大难度的,孙子指出,火攻的实施必须依赖一定的条件:一是气象条件,二是物质条件。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里的“东风”,就是气象条件。就这项条件而言,孙子认为应该是“发火有时,起火有日”,即要选择有利的时机,如气候干燥,月亮行经箕、壁、翼、轸等星宿位置(古人迷信,认为月亮在这些位置时会天刮大风)等等。这在《三国演义》里,便是诸葛亮披上道袍、筑坛借东风的表演。就物质条件而言,是“行火必有因,烟火必素具”,即火攻用的物资必须在平时预做准备。孙子认为,一旦具备了这些条件,就可以考虑在作战中运用火攻。

  孙子这样看问题,是有道理的。因为孙子所谈的“火攻”,同后世(火器时代)乃至当代(核武器时代)的火攻截然不同。当时火攻主要是利用松脂、艾草等易燃物品,依靠风力的作用,四下纵火来给敌方造成伤亡和损失。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尤其是天气条件的限制,所以必须先讲求有关的气候及物质条件。

  第四,火攻与兵攻必须有机结合,相辅相成。火攻不是简单地用纵火的方法去惊扰敌人,而是按照一定的火攻战术来运作,将火攻和兵攻有机结合,以兵攻为主导,以火攻为辅助,从而发挥出最大的战斗力。为此,孙子明确提出“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的战术原则,即利用纵火所引起的敌情变化,采取不同的火攻战术,并及时以主力进行配合,指挥部队发起凌厉的攻击来扩大战果,一举奠定胜局。这才是火攻破敌的上乘境界。

  孙子这样辨证分析问题,的确非常有必要。因为火攻固然威力强大,效果显著,但利与弊形影相随,如果在火攻问题上不知灵活掌握,随机应变,就不能使这种战法发挥应有的作用,有时反而会给自己带来灾难。譬如南朝萧梁时期,侯景起兵反叛,攻打巴陵,想用火攻攻克城池,谁知风向突变,大火烧到自己的兵马,大败,这就是具体例子。所以,聪明的军事指挥员在运用火攻之时,一定要针对敌情的变化,灵活地加以处置。孙子早在二千五百年前便注意到这个问题,系统提出“必知有五火之变,以数守之”的方法,告诉大家要掌握“火发于内,则早应之于外”、“火发上风,无攻下风”等要领,足见他的认识之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