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第十一章

大学·中庸[电子书]

  《诗经·小雅·南山有台》说:“快乐的君主啊,你是老百姓的父母。”老百姓喜爱的,你就喜爱;老百姓厌恶的,你就厌恶。这样的君主才称得上是老百姓的父母。《诗经·小雅·节南山》又说:“高大的南山啊,岩石巍峨耸立。显赫的尹太师啊,老百姓都看着你呢。”握有一国大权的人不可不慎重,行为邪僻悖谬就会被天下人诛戮。《诗经·大雅·文王》还说:“殷朝未失去民心时,还是能够与天帝的要求相符的。应该以殷朝的灭亡为借鉴,守住天命实在不容易。”

  道得众①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②。有德此③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④。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⑤,争民施夺⑥。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注释】

  ①得众:得到人民的拥护。

  ②先慎乎德:首先要认真修养好(自己的)品德。

  ③此:才。

  ④用:开支。

  ⑤外本内末:轻视根本而看重末枝。

  ⑥争民施夺:与民争斗,施行窃夺。

  【译文】

  有了人民的拥护,才能保有国家;失去人民的拥护,就会失去国家。所以,君子总是首先认真修养好(自己的)品德。有德行就有了民众的拥护,有了民众的拥护就有了土地,有了土地就有了财富,有了财富就有了用度的保障。道德是本,财富是末。重末轻本,就会使民众争夺财富。因此,聚敛财货民众就会离散,施予财富民众就归聚。所以,说出违背情理的话,也会有违背情理的话“回敬”;不正当得来的财富,也会不正当地失去。

  《康诰》①曰:“惟命不于常②。”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③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④曰:“亡人⑤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秦誓》⑥曰:“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⑦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疾⑧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

  【注释】

  ①《康诰》:指《尚书·周书·康诰》篇。

  ②惟命不于常:惟,语气词。命,天命。常,固定不变。

  ③《楚书》:楚昭王时的史书名。

  ④舅犯:晋文公重耳的舅舅,名狐偃,字子犯。

  ⑤亡人:流亡的人,指重耳。春秋时期,晋献公因听信谗言,逼太子申生自杀,重耳逃往外地避难。不久,晋献公去世,秦穆公派人劝说重耳归国掌政。重耳将此事告诉子犯,子犯认为不可。这句话就是子犯对重耳说的。语见《礼记·檀弓下》。

  ⑥《秦誓》:指《尚书·周书·秦誓》篇。

  ⑦休休:宽宏大量。

  ⑧媢疾:嫉妒。

  【译文】

  《尚书·周书·康诰》说:“天命是无常的。”这就是说,为善才能得到天命,为不善就会失去天命。《楚书》说:“楚国没有什么是宝贝,只把为善当成宝贝。”舅犯说:“流亡在外的人没有什么是宝贝,只把仁爱亲情当宝贝。”《尚书·周书·秦誓》说:“假如有这样一位大臣,为人忠厚却没什么本领,但他有宽广的胸怀,能容纳别人。别人有才能,就如同自己有一样;别人品德优良,他深感佩服。这不仅仅是口头上说的,而是确实能容纳他。因为他能保护天下百姓,确实对我们有好处!相反,如果别人有才能,他心生嫉妒而排挤打击;别人品德优良,他设法阻扰,不让君主知道,实在不能容人。用这样的人,不仅不能保护好天下百姓,而且还会带来危害!”

  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①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②人之所恶③,恶人之所好,是谓拂④人之性,灾⑤必逮夫身⑥。

  【注释】

  ①命:东汉郑玄以为是“慢”之误,轻慢。

  ②好(hào):喜爱。

  ③人之所恶(wù):人所厌恶的。

  ④拂:违背。

  ⑤灾:灾害,灾难。

  ⑥逮夫(fú)身:及于身。逮,及,到。夫,助词。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