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章问曰:“人有言,‘至于禹而德衰,不传于贤而传于子’。有诸?”
孟子曰:“否,不然也。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昔者,舜荐禹于天,十有七年。舜崩,三年之丧毕,禹避舜之子于阳城①,天下之民从之,若尧崩之后不从尧之子而从舜也。禹荐益②于天,七年,禹崩,三年之丧毕,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③。朝觐、讼狱者不之益而之启④,曰:‘吾君之子也。’讴歌者不讴歌益而讴歌启,曰:‘吾君之子也。’丹朱之不肖,舜之子亦不肖⑤。舜之相尧、禹之相舜也,历年多,施泽于民久。启贤,能敬承继禹之道。益之相禹也,历年少,施泽与民未久。舜、禹、益相去久远⑥,其子之贤不肖,皆天也,非人之所能为也。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匹夫而有天下者,德必若舜、禹,而又有天子荐之者,故仲尼不有天下。继世以有天下,天之所废,必若桀、纣者也。故益、伊尹、周公不有天下。伊尹相汤以王于天下,汤崩,太丁未立,外丙二年,仲壬四年⑦,太甲颠覆汤之典刑,伊尹放之于桐⑧。三年,太甲悔过,自怨自艾,于桐处仁迁义;三年,以听伊尹之训己也,复归于亳⑨。周公之不有天下,犹益之于夏,伊尹之于殷也。孔子曰:‘唐、虞禅,夏后、殷、周继,其义一也。’”
【注释】
①阳城:在今河南登封县境内。
②益:伯益,传说中嬴姓各族之祖,初为舜臣,受到禹重用,被选为继承者,后为禹子启所杀。
③箕山:在今河南登封县东南;阴,山之北。
④启:禹子名,后世因避汉景帝刘启讳,也作开。
⑤丹朱:尧的儿子,名朱,封于丹;舜之子:名商均。
⑥久远:疑原文可能有误,一般认为当作“久暂”,即长短之意。
⑦太丁、外丙、仲壬:都是成汤之子,据《史记·殷本纪》记:商汤王死,太子太丁未立即死,弟外丙立;帝外丙死,外丙弟仲壬立。
⑧太甲:太丁之子,帝仲壬死,太甲立;桐:在今河南偃师县附近。
⑨亳(bó):殷都,在今河南偃师县西。
【译文】
万章问道:“有人说,‘到禹的时代道德衰微了,天下不传给贤者,却传给儿子’。有这样的事么?”
孟子说:“不,不是这样的。天意要给贤者,就给贤者;天意要给儿子,就给儿子。从前,舜把禹推荐给天,过了十七年,舜去世了,守丧三年后,禹到阳城以回避舜的儿子,天下的百姓追随他,就如尧死后不追随尧的儿子却追随舜一样。禹把益推荐给天,过了七年,禹去世了,守丧三年后,益到箕山之北以回避禹的儿子。朝见天子、打官司的人不去见益而去见启,说:‘是我们君主的儿子。’歌功颂德的人不歌颂益而歌颂启,说:‘是我们君主的儿子。’(尧的儿子)丹朱不中用,舜的儿子也不中用。舜辅佐尧、禹辅佐舜,经历的时间多,对百姓施恩泽已久。启很贤明,能虔诚地继承禹的传统。益辅佐禹,经历的时间短,对百姓施恩泽不长。舜、禹、益辅佐天子时间的久暂,他们儿子的好坏,这都是天意,不是人力所能办到的。不是人力所能办到却办到了,那是天意;不是人力所能招致却自然来了,那是命运。一个普通人却能拥有天下,他的道德一定得像舜和禹那样,而且又有天子的推荐,所以孔子就没能拥有天下。继承祖先之业而拥有天下,天意所要废弃的,一定是像桀、纣那样暴戾,所以益、伊尹和周公没能拥有天下。伊尹辅佐汤称王天下,汤去世后,太丁未立就死了,外丙在位二年,仲壬在位四年,太甲破坏了汤的法度,伊尹把他流放到桐邑去。三年之后,太甲悔过自新,痛改前非,在桐邑做到安心于仁,唯义是从,三年中虚心听取伊尹的教诲,这就又回到了亳都。周公不能拥有天下,和益在夏朝、伊尹在殷朝一样。孔子说过:‘唐尧、虞舜让位给贤者,夏、商、周三代王位世代继承,道理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