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文公下-6.4

孟子[电子书]

  彭更①问曰:“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②于诸侯,不以泰乎?”

  孟子曰:“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子以为泰乎?”

  曰:“否。士无事而食,不可也。”

  曰:“子不通功易事,以羡③补不足,则农有余粟,女有余布;子如通之,则梓、匠、轮、舆④皆得食于子。于此有人焉,入则孝,出则悌,守先王之道,以待⑤后之学者,而不得食于子;子何尊梓、匠、轮、舆而轻为仁义者哉?”

  曰:“梓、匠、轮、舆,其志将以求食也;君子之为道也,其志亦将以求食与?”

  曰:“子何以其志为哉?其有功于子,可食而食之矣。且子食志乎?食功乎?”

  曰:“食志。”

  曰:“有人于此,毁瓦画墁⑥,其志将以求食,则子食之乎?”

  曰:“否。”

  曰:“然则子非食志也,食功也。”

  【注释】

  ①彭更:孟子弟子。

  ②传(zhuàn)食:意为转食。

  ③羡:多余。

  ④梓、匠:都是木工;轮:制车轮的;舆:制车的。

  ⑤待:读持,扶持之意。

  ⑥画墁(màn):在新粉饰的墙壁上刻划。

  【译文】

  彭更问道:“后面随着几十辆车,身边跟着几百个人,在各诸侯国辗转而接受款待,这不有点过分了吗?”

  孟子说:“要是不合理,就是一筐饭也不可以接受;要是合理,就是舜接受尧的天下,也不算过分。你认为过分了吗?”

  彭更说:“我不是这个意思;(我认为)读书人不工作却吃人家的,是不可以的。”

  孟子说:“你如果不互通各人的成果,交换各自的产品,以多余的去补足不够的,那么农民就会有剩余的粮食,妇女就会有剩余的布匹(别人却缺衣少食);你要是能互通有无,那么木匠、车工就都能从你那里得到吃的。现在这里有个人,在家里孝顺父母,出外尊敬长上,谨守古代圣王的道义,以此来扶持、培养后来的学者,却不能从你那里得到吃的;你为什么尊重木匠、车工,却轻视行仁义的人呢?”

  彭更说:“木匠、车工,他们的动机就在于解决吃饭问题;君子们学习和施行道义,动机难道也是为了解决吃饭问题吗?”

  孟子说:“你为什么要论他们的动机呢?他们对你有功绩,可以给予吃的才给他们吃的。况且,你是根据动机给予吃的呢?还是根据功绩给予吃的呢?”

  彭更说:“根据动机。”

  孟子说:“现在这里有个人,干活时打碎屋上的瓦、划破刚粉刷好的墙,他的动机在于解决吃饭问题,那你给他吃吗?”

  彭更说:“不给。”

  孟子说:“那你就不是根据动机,而是根据功绩了。”

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