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清廉故事-汤斌 “三汤道台”,勤政恤民

中华清廉故事[电子书]

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皇帝不满九卿“会推”人选,亲自点名汤斌出任江苏巡抚。汤斌临行时,康熙对他说:“做官应以正风俗为先。江苏习俗崇尚奢侈,应该努力教化引导,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成的事,一定要慢慢地进行,使他们改变原来的观念。”并赐鞍马一匹、衣料十块、银五百两,又赐亲笔字三幅,说:“现在该远离京城了,打开它,便如同见到我的面一样。”汤斌前往江苏赴任,一如从前,布衣牛车,仅一老夫相随。汤斌主仆途遇一位知县,乘坐着华丽车马,仆从相随,威风凛凛。知县家奴见汤斌牛车在前,怒斥汤斌主仆避让。汤斌不与其计较,则以从一品巡抚牛车避让正七品知县马车,此举古今罕见。汤斌中途住店,又遇到这位知县,不想知县竟然得寸进尺逼汤斌让房,汤斌依然宽忍让之。后知县闻知汤斌乃新任江苏巡抚,惭愧万分,无地自容。康熙闻知此事,御赐汤斌宝马以奖之。

江苏地处长江、淮河下游、黄海之滨,因而水患频繁。汤斌下车伊始正遇灾年,百姓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哀鸿遍野惨不忍睹。前任巡抚余国柱任职期间,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属下官员为保乌纱或少受皮肉之苦,也不得不常送红包贿赂余国柱。汤斌到任后,立即放赈救灾,与民同甘共苦,并特地找来司道开诚布公地说:“我不要你们的钱,你们不准要知府的钱,知府不准要州县的钱,州县不准要百姓的钱。我不容一粒耗子屎,坏了一锅粥!”自总督以下,都不得受所属一钱。京朝官奉使经过的,不敢有所搜索,所部肃然。在江苏,汤斌体察民情,处处顾念百姓利益,洁己率属,破积习,减税赋,移风俗,济灾民,仅半年时间就受到江苏人民极深的爱戴。

汤斌在苏州做江苏巡抚,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不仅为政清廉,而且居家也清贫。全家每日则以府衙后院中的野菜充饥,每餐只有一块豆腐,因而民众尊称其为“豆腐汤巡抚”。汤斌时年已三十多岁的长子汤溥由老家前来探望父亲,见父亲清苦如此,于是上街买来一只鸡为父亲调补。汤斌非但没有因儿子的孝顺而加以赞扬,反而怒罚儿子长跪谢罪,亲教其应如何体谅万民疾苦,说“哪有读书人不能咬得菜根而可以成大事的”,后撵回老家。他夫人也没有华贵衣服,冬天旧衣上常“棉絮飞出”。

汤斌在苏州的官场中,还调教出了一个有名的廉吏郭琇。郭琇是从一个贪官脱胎换骨变为一个清官的。曾经因为贪污纳贿,郭琇名声扫地。汤斌上任后,要治这样的罪、罢那样的官,郭琇求见汤斌,愿意痛改前非。返回县衙后,郭琇立即命人挑水冲洗厅堂及内室,表示去污更新。同时公开对老百姓说:“前任县官郭琇已死,现在是新的郭琇了。”从此,果然清正廉洁,尽心治理。汤斌对郭琇知错就改很是欣赏,他发告示嘉奖郭琇“洗屋做清官”的事迹,并以全省第一名的考核资格向朝廷推荐郭琇当上了御史。

汤斌外号“豆腐汤”,意思是这个巡抚只吃得起价格便宜的豆腐,买不起肉。其实,他不仅是一个自己不愿多吃肉的朴素生活者,也是一个不肯多动用朝廷和民间税金的清官。他敢于在康熙皇帝南巡苏州时,不像其他地方的许多官员那样,专门动用了人力物力去修路扩路开“御道”。理由是如此一来,要拆除大批民房,老百姓负担太重。他不感兴趣于所谓的建树“政绩”,康熙获知,嘉许他是真正的“爱民如子”。汤斌在苏州做了两年江苏巡抚,吏治真正,民俗清嘉。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皇上为太子选择辅导大臣,朝臣中有人推荐汤斌。康熙下诏说:“自古帝王教育太子,一定要挑选谨严、恭敬的大臣,统领僚属,以专门辅佐协助太子。汤斌在任翰林院时,一向行为谨慎,这是我深知的。选任巡抚以后,廉洁律己以率领属下,并实心办事,的确应该提拔,用来感化在位者。”于是授汤斌为礼部尚书,管詹事府事。汤斌赴京时,因当时苏州出版业发达,“吴中价廉”,只买了一部《二十一史》带走。苏州百姓哭泣挽留,停市三天,满街巷烧香跪拜为他送行。可见,汤斌遗爱百姓,百姓更热爱汤斌。苏州百姓后来在胥门接官厅建“民不能忘”石牌坊,以纪念曾在苏州为官一任、廉政亲民的汤斌。

皇太子胤礽生性残忍、感情淡薄,其对臣民百姓稍有不从便任意殴打,其侍从更是仗势欺人肆意敲诈勒索,因而激起朝廷上下公愤。汤斌虽有修养、学富五车,但太子胤礽我行我素,根本不听其教诲。汤斌刚正不阿,不趋权贵。当时明珠为大学士,在朝中当权,考核官员时,外官纷纷向明珠送礼,却没有汤斌的属员。又因修河道之争,汤斌仗义执言,触怒了大学士明珠,因而遭到明珠及其党羽的陷害,并诬告汤斌对太子教育无方。余国柱传言说,皇上要将汤斌降隶八旗户籍,传言越传越广,听到的人无不落泪,住在京师的江苏人,联络大众,击鼓为汤斌鸣冤。康熙宠信明珠,但见汤斌得民心如此,为避免事态扩大,赦汤斌无罪,迁其为工部尚书。而绅民为保护汤斌而聚众抗旨,触犯了皇家大忌,因此,康熙心中不快,自此对汤斌耿耿于怀。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汤斌因得不到康熙的信任,抑郁患疾去世。噩耗传至京师,京城士绅父老妇孺闻知无不感伤,哭泣如丧考妣,涕泣至郊迎者多达万余人,皆白衣素冠,古今未见。汤斌生活清苦,他的故居板门竹篱,简陋异常,去世时家里仅剩下八两俸银,因而家人无资为其安葬,幸而得好友资助,乃能成殡。汤斌清贫至此,堪为廉洁之楷模。

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历史证明汤斌无罪,雍正下诏为汤斌平反昭雪;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乾隆登基的第一件事即下诏追赠汤斌为“太仆”,谥曰“文正”。这是封建社会最高的谥号,整个清朝得到这个谥号的只有八个人。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赐汤斌从祀孔子庙。后学林则徐、胡林翼、曾国藩、左宗棠等皆以汤斌为楷模,推崇备至。

上一页 1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