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清廉故事-包拯 铁面无私,名垂青史

中华清廉故事[电子书]

包拯自身清正,对亲戚、族人亦不徇私情。据《合肥市志·人物传》载: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包拯因儿子英年早逝,请求朝廷照顾到离故里较近的地方任职,以便料理家事。朝廷恩准调其先任扬州知州,不久又破例调其至家乡庐州任知州。包拯对朝廷的信任深为感激,一边处理家事、祭奠亲人,一边处理政务。但棘手的事也跟着来了,亲戚、族人中有人仗着他的势力欺压百姓,有的甚至骚扰官府。这对向来公正执法的他不啻是个考验。那么,包拯会怎样面对它呢?一次,包拯的舅父因仗势欺人而违法,脸色铁青的包拯二话没说就击鼓升堂,在询明案情后,即按律法命衙役当堂狠狠打了其舅七十大板,喝令退堂。自此以后,亲旧皆屏息收敛,再不敢胡作非为。庐州百姓钦佩包拯居官公正,编出顺口溜“外甥有理打得舅”,流传至今。

北宋时期贿赂成风,人们每办一件事,都要行贿送礼,打通关节。如梁适做相时,张投向梁适行贿,得做三司副使。王钦若做宰相时,举子任懿托僧人惠秦贿银350两,他把银数写在纸上交给王钦若的宠妾李氏,李氏命奴仆把“任懿”两字写在手臂上,把写有贿银数的纸交给王钦若,任懿果然得中进士。故时人讥讽道:“空手冷面,如何得好差遣。”但这句话到包拯那里就行不通了。包拯从不收受贿赂,亲朋故旧的请托一概拒绝,所以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关节不到,有阎罗老包。”旧俗认为阴间阎罗大王掌管人寿,谁也无法打通关节。因此这句话的意思是:打官司、办事不用请客送礼,自有像阎王一样执法公正的包公给做主。

包拯做官从不讲究排场。庆历七年(公元1047年),他被朝廷任命为陕西路转运使。当时他是以工部员外郎的身份出任转运使,照理说应该更换绣有区别等级标志的“章服”,以示尊荣。可俭朴实在的包拯并不在乎这个,就穿着平日穿的衣服上任去了。几天后,另—个升任转运使的人,主动向宋仁宗提出更换章服。世上事只怕“货比货”,两人一比较,宋仁宗对包拯的举动更为赞赏,于是特地派人骑快马星夜去追包拯,把三品图纹的章服授予他。

包拯一生反腐倡廉,对贪污可谓深恶痛绝。他曾给宋仁宗上过一道《乞不用赃吏》的奏疏。他在疏中说:“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如果这话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可能所有当官者都会这样说,事实上历代都有一些道貌岸然的官员外表很“廉”而内心很“贪”,但包拯说到做到,毕生都在身体力行。

包拯到了晚年,“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病危时,考虑到自己一生为官清白,对后代亦应有个交代,为此给家人留下遗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还再三要求将这条遗训刻在石上,竖砌在堂屋东壁,“以昭后世”。后来,他的儿子包绶虽官至通判,系正六品,但在任上因病去世时,竟“身无余钱”,清贫廉洁一如其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