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鸦片战争以前)故事-郑成功收复台湾

国史(中华故事全书)[电子书]

台湾是一个富饶美丽的宝岛,她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十七世纪初,荷兰殖民主义者成立了东印度公司,加强对亚洲的殖民掠夺。他们曾经在明朝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和天启二年(1622年),两度占领澎湖,作为进一步侵华的据点,被明军逐走。天启四年,他们转而侵占台湾西南海岸,在一鲲身筑起热兰遮城。次年又用十五匹粗布从敦厚的高山族人手中骗取了赤嵌地方。另一欧洲殖民国家西班牙见荷兰人轻取台湾,也于天启六年从吕宋(今菲律宾)北进,占领台湾北部的鸡笼(今基隆)、淡水等地。崇祯十三年(1640年),荷兰与西班牙为争夺台湾的控制权发生火并,荷兰获胜而自此独霸台湾。荷兰殖民者将占领区土地全部据为己有,称为“王田”,收纳高额租税。同时开展传教活动,对台湾人民进行奴化教育。

1646年(顺治三年),南明隆武政权灭亡后,郑成功便决计收复台湾,建立抗清根据地。

郑成功,原名郑森,字大木,福建南安人。父亲郑芝龙初为海盗,经常出没于台湾、福建沿海一带,垄断海上贸易;后来投降明朝,官至都督同知。南明弘光政权灭亡后,郑芝龙拥戴唐王建立了隆武政权。郑成功从小聪明好学,十五岁便中秀才。郑成功到国子监读书时,听到关于史可法的故事,深受感动。后来隆武帝在福州即位,郑成功跟着父亲去朝见。隆武帝一见郑成功,十分喜爱,赐其国姓朱,改名成功,并封为招讨大将军。

后来清军攻入福建,郑芝龙见大势已去,意欲降清。郑成功当年二十三岁,是个书生,他坚决反对父亲降清。郑成功和叔父郑芝豹再三苦劝无效,只得带志同道合的将士出走厦门于水上组织一支抗清义军。郑成功给父亲写信,表示从此断绝关系。郑成功到广东南澳岛招兵买马,很快集合了万人队伍。两面抗清大旗树立营中,一面上书“明忠孝伯招讨大将军罪臣国姓”,一面上书“背父救国”。

郑成功出身武将家庭,熟读兵书,富有领兵攻战才能。他多次进军长江沿岸。一次在崇明岛登陆,连下瓜洲、镇江,包围南京,眼看不几日便可攻下南京,可惜清援军赶到,猛烈反攻,郑成功只得撤出长江口,退回舟山等岛上。在战争中,郑成功深感地盘太小,要长期抗清,就得找大地方作为堡垒。这时,曾任荷兰人通事(翻译)的何廷斌逃回厦门,献给郑成功台湾地图,报告了荷兰人的军事部署情况。他说:“公何不取台湾?台湾沃野千里,四通外洋,横绝大海。得其地足以应国,取其财足以养兵。蕃(高山族)受红夷(荷兰人)凌辱,每欲反噬久矣。以公威临之,如使狼驱羊群也。”郑成功觉得他的话很有道理,决定收复台湾,作为长期与清朝对峙的基地。

郑成功进军台湾前,先写信给台湾的荷兰殖民统治者揆一,信上义正词严地说:“台湾乃我中华领土,不容外人长期霸占,如今我限你立即撤出,还我神圣领土!”揆一接到书信,却并未在意。顺治十八年(1661年),郑成功留儿子郑经守金门、厦门,自己于三月二十三日率大军二万五千人,分乘几百艘战舰从金门出发。船队刚到澎湖,就遇上了暴风雨,船只无法行驶,只好停下来,等待天晴。过了好几天,天仍不见好转,郑成功担心影响士气,走漏风声,便令各船准备开航。中军舰上的军官怕风浪太大发生意外,更怕“红夷”枪炮,纷纷跪在郑成功面前,请求停航。郑成功斩钉截铁地说:“厦门孤岛难以久居,我不得不冒风险收复台湾,作为练兵之地。你们传令诸船将领,不要惧怕红夷炮火,看中军舰船首所向,衔尾前进。”船队冒着惊涛骇浪,驶离澎湖。不久,云收雨霁。“真乃天助我也!”将士们欢呼雀跃,摩拳擦掌,士气顿时大增。

四月初一,郑成功船队到达鹿耳门。这鹿耳门只有一条弯弯曲曲的航道可以通行,船稍有不慎,就会触礁,或者碰上荷兰人沉在水底的夹板船而搁浅。如果那样,不但难以打击荷兰侵略者,还有全军覆没的危险。郑成功便自己换乘小船,亲自探水路。这天中午,乘着涨潮水势,各船只鱼贯而入,缓缓地向禾寮港开去。

台湾百姓听说明朝大军来了,奔走相告,纷纷赶着牛车接引郑成功登陆。不到两小时,郑军几千名官兵都安全地上了岸。

天亮之后,荷兰人才得知郑军登陆的消息。荷兰总督揆一用望远镜一看,只见海上和陆上到处都有中国的军队,他怎么也弄不明白是怎么回事,惊愕地叫了起来:“上帝!鹿耳门已淤浅,中国船难道飞过来的?”

揆一急忙命令开炮。中国战船紧跟中军船,不断避开荷兰人的炮弹,插到台湾城和赤嵌城之间,隔断两个据点之间的联系。

下一页 第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