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唐朝时期,西行取经的僧人前后计有五十二名,玄奘是其佼佼者,他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玄奘俗姓陈,名耍生于公元596年,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人。父亲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佛教的始祖释迦牟尼是印度人,印度成为佛教的发源地,许多佛教徒想到印度去取经。玄奘从小受父影响,他聪明刻苦,研读佛经经常废寝忘食,十五岁时已能背诵和讲解《涅辆》。长大后,外出游历多年,遍访高僧,有佛门“千里驹”之誉。他精通佛学中的《经藏》、《律藏》和《论藏》,所以又被尊称为三藏法师。玄奘觉得国内佛经汉译本译得不完善,数量也太少,于是萌发了去佛教诞生地天竺寻求经典、学习真义的念头。
当时,唐朝建国不久,国内形势尚不稳定,边地戒备森严,不许一般人出国。通关过隘,必须持有政府发给的过所(护照)。玄奘虽然申请了出国,但政府没有批准。贞观元年(627年),关中发生饥荒,政府同意百姓外出随丰就食。玄奘乘机混入了饥民队伍离开长安,踏上了西行求法的万里征途。
玄奘取经的故事,民间流传很广。到了明朝时候,吴承恩写了一部有名的神话小说《西游记》,他运用丰富的想象力,采取浪漫夸张的手法,在原民间传说的基础上作了艺术加工,又创造了许多神仙妖怪,在文学上很有价值。但历史上真实的玄奘与小说差距很大。
玄奘取经确实碰到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它们不是《西游记》作者虚构的所谓九九八十一难,也不是像白骨精那样的妖魔鬼怪阻拦他的道路。给他造成困难的主要是艰险的路程。
玄奘的西行基本上是单身独行,没有什么徒弟护送。他徒步走到大沙漠的边缘时,有人劝他不要单身穿过大戈壁。他坚决要去,这是个发下了宏愿决不回头的人。一个好心肠的老人送给他一匹曾经十五次越过大沙漠的识途老马,希望能给他带路。大沙漠中,上无飞鸟,下绝走兽,一片黄沙,茫茫无垠。有时一阵风起,把黄沙卷入天空,霎时间,天地万物,都改变了形象,连识途的老马也迷失了道路。只有依靠偶然发现的死人枯骨和驼马的粪便来辨认方向,策马前行。
玄奘朝野马泉方向行进,日行百里,身体已经疲劳,便取下皮袋喝口水,不料一失手,竟把整袋水泼翻在黄沙里,没有水也只好继续前进,决不回头,偏偏五天四夜,一滴水也找不到。后来,人和马都昏倒了,不知在沙漠中昏睡了多少时辰。午夜后,他苏醒了过来,挣扎着爬起来,勉强再走一段路。忽然那匹从死亡中挣扎过来的马跑到他的身边。他再也支持不住,只得让它驮着自己跑。原来那马认得路径,仅几里路,就到了绿油油的草地,人马都得救了。接着,他信心十足地赶了两天的路程,终于走出了大沙漠,经过伊吾,抵达高昌。后来又经过著名的木札特冰川,翻越过一个冰大坂,攀登高达数十米的冰崖。历经千辛万苦,整整走了一年,于贞观二年夏天到达天竺。
到达印度后,他遍访名僧大师,遍游包括现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家的五天竺,成为当时最著名的佛学家。他曾在印度曲女城举行学术辩论会,来听讲的有十八个国王和六七千学者,玄奘的主讲,倾倒了听众。这是印度文化史上的一次盛举。
贞观十七年(643年)春天,玄奘结束了长达十几年的访学生涯归国,用大象和马匹驮回了六百五十七部佛教典籍和许多佛像。当他到达已归附唐朝的于阗(今新疆和田)时,托人上表,请求朝廷允准归国,唐太宗立即表示欢迎。贞观十九年正月,玄奘回到长安,时年五十岁。与昔日违禁出走时已大不一样,他受到京城僧俗隆重的欢迎。已在东都洛阳的唐太宗马上召见他。唐太宗对西域风情尤感兴趣,嘱他写一部游记。
玄奘从洛阳再回长安,便开始组织力量,大规模翻译佛经。此后十九年,他用心译经,常常“三更暂眠,五更复起”,孜孜不倦地翻译。共译经七十四部,一千三百三十九卷,一千三百多万字。译文忠于原意,堪称精品。他还译汉为梵,曾把老子《道德经》译成梵文,并将一部印度已失传的佛教经典《大乘起信论》回译成为梵文,使其重见于本土,丰富了世界文化宝库。
公元664年,玄奘在长安王华寺圆寂,享年六十九岁,安葬在终南山下。人们敬仰一代法师,百万人前往参加葬礼,三万人庐于墓旁,盛况空前。
由玄奘口述、弟子辩机执笔而成的游记《大唐西域记》,共十二卷,记载了玄奘亲身经历的一百一十一国和传闻的二十八个城邦、地区、国家的风土人情,是一部有关中国新疆和中亚、西亚、南亚历史地理的巨著。
在唐玄宗时期,还有一个住在扬州的鉴真和尚,应留学中国的日本和尚荣隆⑵照罩邀,发愿东渡日本,弘扬佛法。
鉴真于公元688年生于扬州,俗姓淳于,出家后法名鉴真。
他的父亲是一个信仰佛教的商人,鉴真从小耳濡目染,对佛教兴趣很浓烈。十四岁剃度当和尚,十八岁以后,他到洛阳、长安游学,并学到不少建筑和医学方面的知识。后来,鉴真回到故乡,主持扬州大明寺,据说由他授戒的僧徒达四万多人,著名的弟子有三十五人。
鉴真品德高尚,学识渊博,热心于社会活动。在扬州期间,他主持建造寺院八十多所,铸像无数,并救济平民,亲自熬汤送药,是享誉江淮一带的高僧。
大唐文化对日本影响很大,日本政府提倡佛教,为了建立佛教受戒制度,决定派荣潞推照樟轿簧人到中国学习佛法,并邀请中国高僧赴日本传教。
公元743年冬天,鉴真经过了长期准备之后,开始了第一次东渡的尝试,但因官府不准出国,东渡失败。他在十年之内,五次东渡,都由于自然界的和人为的原因失败了。荣掠植恍也∈牛鉴真竟至双目失明,但他并不因此而气馁。天宝十二载(753年),他以六十六岁的高龄东渡成功。这次东渡,历时两个多月,行程极为艰难。鉴真法师在日本度过了十个春秋。他除了带去大量的佛经外,还将寺院建筑、佛像雕塑、医药等方面的技术和有关书籍传到日本。以后定居奈良,直到逝世。鉴真受到中日两国人民的尊敬,至今日本奈良还留下有关他的许多遗迹,我国扬州市的平山堂建有他的纪念堂,每年参观的人们络绎不绝。
鉴真对日本的贡献是巨大的,他为中日文化友好交流史谱写了光辉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