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连创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茅盾作品精选[电子书]

听到同志们和周扬同志内容丰富的发言,我感到有很多启发,才有胆量来讲儿句。讲一讲关于题材问题,创造人物问题,也说点形式方面的问题。我看作品是走马看花,记性很坏,一个星期后就模糊了。在这个会上得到很多宝贵的知识,我陆陆续续地记下了。看了三篇小说:《老坚决外传》、《赖大嫂》、《四年不改》。

一 关于题材的问题

周扬同志讲得很好,我也没有新的意见。他说题材还不够广泛,农村技术人员写得还比较少,有的题材现在还不能写,我同意,过一个时候可以写。有的题材确实不好写,但可以用侧面的方法,使它不会产生副作用,即不是写了缺点,而是有人与之斗争,不是单纯地暴露,而是巩固社会制度,不是挖墙脚,在短篇中处理较难,至少需要中篇才能展得开。

二 人物创作的问题

典型人物与题材创造当然有些关系,我现在就讲一讲最近短篇小说中所创造的人物。最近几年,短篇小说不少,创造的人物比过去进步得多。首先这些人物不但有个性,而且从说话中也表现了个性,人物从开场到以后,说话调子是一样的,表现出了个性,这是几年来很显著的成绩。如我们古典小说《水浒》中的人物便是如此。鲁迅先生的小说写的是绍兴人,却要用兰青官话,所以写知识分子很好,农民就差些,有时也不免用几句绍兴话,如《离婚》。当然这是个方言问题。我们的作品干部写得不少,但大部分一律用干部腔,从动作到语言,都是这样。描写知识分子很少,写青年知识分子还有些,老年的就很少了。写年老的多半是戴眼镜,穿一件破旧的洋装,舞台上常常就是这样,其实也不一定,只是表面地写,通过内心深刻的表现就比较少。

工人、农民写得很多,是过去所没有的。工人农民也是写两头的多,但中间状态的少,写中间状态的也有,但不是作为典型。即不是作为学习榜样,又不能作为批判对象的就不写。其实还是可以作为典型的。比如马烽的《三年早知道》,是中间状态的人物,既幽默而不油滑,我们写两头的典型,写得非常生动鲜明,但还是太简单些。事实上精神状态还要复杂些,我这里想顺便讲讲,一个时代都有它的典型,如屠格涅夫的罗亭、巴扎洛夫;高尔基的《母亲》;鲁迅的阿Q;《红旗谱》里的朱老忠;赵树理的小说等等。鲁迅时代不会产生朱老忠,阿Q也要革命,但不会是朱老忠那样,阿Q之所以以悲剧结束,是合乎那个时代的。

在古典文学作品中、戏曲中,帝王写得很多,封建社会加以歌颂的帝王如李世民且不论,写亡国之君的多半概念化,过去属于统治阶级的文人,写皇帝都没有写得好。司马迁的《本纪》没有《列传》写得好。至于民间创作写皇帝就比统治阶级的文人写得好。但写坏皇帝都差不多,其实历史上的亡国之君,面貌也是很不同的。如崇祯在大势已去时,骂臣子说:我不是亡国之君,你们是亡国之臣!崇祯当时倒是厉精图治、自奉甚俭的,但他认不清自己的缺点,做了十五年皇帝,用了五十个宰相,世界史上少有。他用人太稠,今天觉得此人好,封大官,没几天,又觉得不好,赶出去。所以他其实是刚愎自用。隋炀帝是亡国之君,与崇祯又不同。崇祯换了五十个宰相,用得最久的,却是一个最坏的;崇祯很容易听别人的话,不能识人,却自诩聪明,实则自己没有主见。要写人物的典型性格,他有他的复杂性。

又如林则徐。最近看了林则徐的日记,有许多手稿,是嘉庆到道光二十几年,最初的是一八一二年,最晚的是一八四五年,包括鸦片战争在内,距现在一百二十五年。我们看看那时林则徐是怎么想的。他是有爱国主义思想的,是进步的,这是没疑问的,他很注意欧洲的文明的,但同时有不少唯心主义的迷信思想。他是被专门派到广州的钦差大臣,当时巡抚是邓廷桢。这之前林则徐做过两湖总督,江苏抚台,浙江巡抚,两江总督。去做江苏巡抚时,搞了许多水利工程,应该说也很有科学观点;可是每逢天旱,总是清早非常虔诚地去求雨,到下多了,又去求晴,好几次在日记上记着,去的时候晴天,求了就下雨。可见是相信的。对每年主考官是谁,每场试题是什么,从江苏抚台一直到两广总督任上,每次考试多少人,都详加记载。一方面对于外国政治经济学很注意,一方面对封建文化制度还是那么认真,这方面他也有两面性。还有一点很妙,林则徐不像戊戌政变的那些人,他以钦差大臣身份去广州时,沿路大小官员迎送,到新疆流放时,也仍然大小官员迎送,可见是得人心的。到兰州时,陕甘总督立刻去拜会他,由此可见,大部分官僚也还是有爱国心的,他受人尊敬也是因为禁烟。他写了不少对联、册页。皇帝的上谕,认为他在广州办外务多有不妥处,也没有具体指明他的罪状。琦善到广州后,也还是经常拜会他,找他商量的。(周扬同志插话:“电影写得简单。”)后来北京受了压力,琦善献策,道光就相信了琦善。当时命令是要林则徐交了两广总督,进京听候处分,不几天,又要他留在广州等琦善,琦善到了之后,也没听他的意见。琦善向英国投降,描写甚详。琦善结果是抄家、革职、押解北京。林则徐后来去新疆,不久又命他到南疆去搞水利,到黄河决口,又钦命他为钦差大臣,到南疆又搞水利,以后告老还家。最后,又命他为统率兵马的元帅,去打太平天国,走到广州死在中途。估计他不死还是会去打的,因为他有很大的正统思想。复杂性相当多,相当复杂,不能只看他一面,他还有落后的一面。那时候有一个名为钱江的人,是个举人,他召集许多义勇军打英国人,到新疆与林谈过几次,有个材料说他后来到了太平天国,另一材料说又投到了清朝,作饷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