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即使是善忘的人们,想亦不会忘记了十年前的今日曾经掀发了划时代的“五四”运动。谁也还能够想象出,或是清晰地回忆到,那时候的初觉醒的人心的热力!
现在是整整十年了!“五四”的壮潮所产生的一些“风云儿”,也早已历尽了多少变幻!沿着“五四”的潮流而起,又跟着“五四”的潮流而下的那一班人,固不用说;便是当时的卓然的“中坚”却也很令人兴感。病死的,殉难的,退休的,没落的,反动的,停滞的,形形色色,都在历史先生的跟前暴露了本相了。时代的轮子,毫无怜悯地碾毙了那些软脊骨的!只有脚力健者能够跟得上,然而大半还不是成了Outcast!
有一位朋友发表过这样的意见:“许多人以为自‘五四’到现在是一线的继承,错的,它是不同的显明的两个时代。”他把“五卅”分为另一伟大的时代,而称现代为“第四期之前夜”。我承认这个观察是很对的。但是我们亦不能不承认,活跃于“五卅”前后的人物在精神上虽然迈过了“五四”而前进,却也未始不是“五四”产儿中的最勇敢的几个。没有了“五四”,未必会有“五卅”罢。同样地会未必有现在之所谓“第四期的前夜”罢。历史是这样命定了的!
二
现在我们回过头去看。高高地堆在那里的这个伟大的“五四”的骸骨是些什么呢?几本翻译的哲学书;几卷“新”字排行的杂志,其中并列着而且同样地热心鼓吹着各种冲突的“新思想”;几本翻译的法国俄国文学作品。新文学的提倡差不多成为“五四”的主要口号,然而反映这个伟大时代的文学作品并没有出来。当时最有惊人色彩的鲁迅的小说——后来收进《呐喊》里的,在攻击传统思想这一点上,不能不说是表现了“五四”的精神,然而并没反映出“五四”当时及以后的刻刻在转变着的人心。《呐喊》中间有封建社会崩坍的响声,有粘附着封建社会的老朽废物的迷惑失措和垂死的挣扎,也有那受不着新思潮的冲激,“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老中国的暗陬的乡村,以及生活在这些暗陬的老中国的儿女们,但是没有都市,没有都市中青年们的心的跳动。有人据此批评《呐喊》,以为鲁迅并没表现了现代中国的人生,以为《呐喊》的主要情调是依恋感伤于封建思想的没落:这种看法,却不公允。我曾经做过一篇论文,对于这些见解,有所辩正;不料人家便说我是“捧鲁迅”。现在我还是坚持我从前的意见,我还是以为《呐喊》所表现者,确是现代中国的人生,不过只是躲在暗陬里的难得变动的中国乡村的人生;我还是以为《呐喊》的主要调子是攻击传统思想,不过用的手段是反面的嘲讽。如果我们能够冷静地考量一下,便会承认中国乡村的变色——所谓地下泉的活动,像有些批评家所确信的,只是最近两三年以来的事,而在《呐喊》的乡村描写发表的当时,中国的乡村恰正是鲁迅所写的那个样子。再如果我们是冷静地正视现实的,我们也应该承认即在现今,中国境内也还存在着不少《呐喊》中的乡村和那些老中国的儿女们。王统照最近发表的短篇《搅天风雪梦牢骚》便是一九二八年山东的一部分乡村的写真,虽然我们不喜欢那中间的人物的回顾感伤的心情,可是事实总是事实,我们无法否认。从《呐喊》的自序中,可以看见作《呐喊》中数篇时的鲁迅颇带些悲观的心情;这也就说明了何以鲁迅要在“五四”的前后特拣那死水似的乡村来描写,给乐观太甚者一个深刻的反讽,同时也和那些被“五四”的怒潮所冲激的都市人生作一个辛辣的对照。我以为我们应该这样地去了解《呐喊》的内容,虽然同时亦不能不指出《呐喊》是很遗憾地没曾反映出弹奏着“五四”的基调的都市人生。
正像《呐喊》这题名的用意是在自叙中表白了一般,《彷徨》的意义也可以在题辞的引用了《离骚》语句中看出来。在《彷徨》中,有两篇都市人生的描写:《幸福的家庭》和《伤逝》。这两篇涂着恋爱色彩的作品,暗示的部分要比题面大得多。“五四”以后青年的苦闷,在这里有一个显明的告白。弹奏着“五四”的基调的都市的青年知识分子生活的描写,至少是找到了两个例子。然而也正像《呐喊》中的乡村描写只能代表了现代中国人生的一角,《彷徨》中这两篇也只能表现了“五四”时代青年生活的一角;因而也不能不使人犹感到不满足。
三
鲁迅而外的作家大都用现代青年生活作为描写的主题了。郁达夫的《沉沦》,许钦文的《赵先生的烦恼》,王统照的《春雨之夜》,周全平的《梦里的微笑》,张资平的《苔莉》等,都是卓越的例证。但是这些作品所反映的人生还是极狭小的,局部的;我们不能从这些作品里看出“五四”以后的青年心灵的震幅。最近罗美给我的信中说:“我觉得在这一时期中,‘彷徨’的心理实是非常普遍的一种心理。其他的Key-note就是知识者物质生活的穷困;这在许多小说中表现得从来没有的sharp”。(原信见《文学周报》第八卷第十号)这个论断是很对的,可是我犹以为这一时期中的作品实在还未能充分表现现实生活中的青年的彷徨的心情。进一步说,这时期的作品并没表现出“彷徨”的广阔深入的背景,——比如思想界的混乱,社会基层的动摇,新旧势力之错综肉搏而无显著的进退,——而只描写了一些表面的苦闷。也就是因为了这个原因,所以此一时期的作品缺乏浓郁的社会性。《沉沦》描写青年的苦闷,可谓“惊才绝艳”的了,然而我们试分析主人公苦闷的背景,便要惊讶于所含的社会性何其太少!无怪《沉沦》的摹仿者便成为毫无可取的色情狂的恶札,连最小限度的时代的苦闷也不能表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