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晋五记

百年百篇经典游记[电子书]

八月七日,我到山西长治市的第二天,听说有便车去沁县。沁县古名铜常在北魏时是一座名城。我想那里必多古迹。打听到那里有一个文物馆,陈列着当地出土的古代文物,不觉游兴勃发,就搭便车去走一遭。晨八时开车,十时到沁县。市区十字街,马路很宽阔,两旁几乎都是新建筑的洋楼,难得有一座旧式宅院。

在后街小巷里,找到沁县文物馆,拜会了馆长翟殿元同志,由他陪我进去参观。馆址是一个两边长廊的四合院。正中三间主屋,堆积着许多古代石刻,尚未经整理。两廊很长,大约是五开间或七开间,可以参观的文物都陈列在那里。这种布置形式,似乎陕西、河南、山西各省的中小型文物馆都一样。西安的昭陵博物馆,洛阳的关林文物馆,无不如此。

东廊陈列的是石刻佛像。沿着三堵墙壁,排列着三十多尊佛像。立像多,坐像少,矮的不过三四尺,高的有七八尺。据翟馆长说,这些石像都是从本县境内荒山古庙中搜集得来的魏齐石刻。不过我看到多数石像背后并不光致,而且有许多斧凿痕,它们显然是从石窟里小心地凿下来的,并非原先就是单独的石雕像。我猜想它们是被古玩商人买通石匠,从石窟里盗取出来,没有私运出口,被公家截留下来了。

西廊陈列的都是北魏北齐的造像,有些字迹可以证明其时代。这种造像都是一块块正方形的石刻,每面都刻成一龛佛像。每五块或七块石像叠成一座上小下大的石塔,形式非常美观。这些造像使我解决了一个多年想不通的疑问。因为我从前所见的只是一个一个的方块,古玩商人叫做四面像。有些石块上常刻着“大齐×年×月×日×××敬造浮图一区”的字样。我知道“浮图”就是“塔”,但不知道为什么一块四面像叫做“浮图一区”。因而猜想“一区”就是“一躯”,这是龙门山造像题记中常见的。又因此以为“浮图”就是“菩萨”,也就是“佛像”。现在看到这些四面像是用来堆叠成一座石塔的,方始懂得所谓“浮图一区”,应解释作“石塔一层”。原来当时和尚要建造石塔,请施主们各人捐钱雕刻一块分配好尺寸大小,一般都是五块四面像叠成一座石塔,所以每一位施主都是“敬造浮图一区”。我从来没有知道这种四面像的作用,所以不能了解这些题记。现今在沁县看到这许多石塔,才恍然大悟,可谓文物知识的一大收获。

  • 下一篇 新疆风土杂忆
  • 上一篇 杭江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