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故皇太后-九孔教研究之二

辜鸿铭作品精选[电子书]

有子(孔子的一名弟子)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论语·学而》)

孔子终生强调教育教学和文化的重要性。因为孔子和培根的观点一样,培根说:“专业人员只能做一些局部工作或对此加以评断。但是总体规划和对事情的设想与领导,最好由智者去做。”按照孔子的学说,教育本身并不是目的,它们和文化应为一个目的服务。一个好的学子学习并不仅仅是为了成为一个伟大的有知识的人,即使在奋发学习的过程中,伴随着他、慰藉和酬报他的欢乐与陶醉本身,也并不是主要目的。当有人引用中国的一句成语说“开卷有益”时,程灏——这位宋朝的大儒和严谨的孔子式的清教徒——回答说:没有方法和目的,只是为了从书中获得消遣的无计划的读书,无异于浪费时光,并且这种读书会玷污我们的灵魂。优秀的学子在研习典章过程中的惟一目的和目标应是:理解生活,探寻人生之道,由此学会我们应该怎样生活,怎样过真正的人的生活。

如果奉行孔子的教诲,像他教导的那样去进行自我修养,努力做一名好学生,那么就会在孔子弟子的言语中找到孔子学说中关于怎样生活、怎样真正地生活之真谛。要弄清我们应该怎样生活,首先我们必须对这样一个问题有个明确的概念,即我们为何而活?我们必须知道,基督教教义关于人类最主要的目标是这样表达的:“人类之根本目的,乃赞美上帝。”这样理解或许不错,但却是不确定的。在这点上,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孔子的学说非常清楚明白而不存在任何歧意。“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欤?(人生之本为孝悌)”在我看来,这也正是孔子的学说与其它大的宗教思想体系或真正的宗教如佛教和基督教的根本区别之所在。佛教和基督教的宗旨之一,是教导人们怎样成为一个好人。而孔子的学说则更进一步,教导人们:怎样成为一个好的社会公民。佛教和基督教告诉人们,如果人们想成为一名好人,一名上帝之子,人们只需思索灵魂的状态及对上帝的义务,而不必思考现实世界。作为另一种学说的儒教认为,为了保持良好的心境,思考灵魂的状态是很有必要的,但同时还必须思考上帝把人类置于其间的人世,以根据上帝的意愿完成其功业。如果人们希望对上帝尽义务,那么同时也必须对人类尽义务,即孝悌之义务。事实上,本来意义上的宗教,如佛教和基督教是告诉人们,当人们作为公民居于斯世时,就不能成为好人。因此要想成为好人就要下决心离开现实世界,不再做一个公民。换言之,本来意义上的宗教如佛教和基督教是一种为人们谋划怎样隐迹于山林荒野、以及为那些在北戴河避暑的小屋里,不干别事,只对其灵魂之状态和对上帝之义务进行思索的人设立的宗教。孔子学说的精义却与此大相径庭。如果人们乐意,可以称之为宗教,也可以称之为道德体系,它告诉人们作为公民应如何生活,即是为那些卡莱尔说的“要纳税,付租金和有烦恼”的人所设的宗教。

一言以蔽之,人们可以称这种孔教为一种良民宗教。可是人们要说,它根本不是一种宗教。是的,它也许不是一种宗教,我承认,它不是那种戴着神圣光环的圣者的宗教。而是一种为那些纳税、付房租的平民百姓设立的宗教,因此它不是一种享乐的宗教。正因为它不是为那种狂热的圣徒而存在的,因此它也不是那些命运的宠儿的宗教,作为这种宗教的教徒,是不可能在北戴河的避暑小屋安逸地度日的。我想在这里指出的是,遵循孔教的教义准则去生活要比遵循佛教和基督教的教义要难得多。如果想成为一名好的僧侣或基督徒,只需剃度,穿上袈裟,住进寺院或到北戴河去,静思其灵魂状态和对上帝之义务就行了。可是要想成为一名好的孔教的弟子,就不仅要思索其灵魂状态和对上帝的义务,还要考虑对于人类的义务。要确实履行其责任、善行和彬彬之礼,要像对待岳母似地对待共和国总统。简而言之,儒教——孔子的学说,就是孝悌之宗教,它不是一种享乐的宗教。此外我还想指出的是,尽管儒教——孔子的学说并非是一种灵光四射、令人狂热的宗教。但它却同佛教和基督教一样,在世界上取得了同样伟大和辉煌的成就。正如博学的中国学教授罗伯特·道格拉斯先生在伦敦大学所说的:“尽管儒教只是一种适合于平静而不是极富冒险之胡人精神的实用道德体系,但它却是一种无与伦比的、把亚洲大陆上的大部分居民统一于泱泱大国、并使之生活在秩序与和平之中的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