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很好地彰显孔子的这种执著精神的一个故事是:长沮、桀溺二人在一起耕地,孔子经过那里,叫子路去问渡口在哪里。长沮问子路说:“那个驾车的人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又问:“他就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回答:“是的。”长沮说:“他应该知道渡口在哪里。”于是子路去问桀溺。桀溺说:“那是谁?”子路说:“是仲由。”桀溺再问:“您是鲁国孔丘的学生吗?”子路回答说:“是的。”桀溺说:“整个天下都像洪水泛滥一样乱糟糟的,你们同谁去改变它呢?你与其跟着孔丘那种逃避无道君主的人,还不如跟着我们这些逃避现实的人哪。”一边说,一边不停地用土覆盖播下去的种子。子路便走回来报告孔子,孔子怅然若失地说:“我们既然无法跟鸟兽待在一起,那么我不同世人在一起又跟谁在一起呢?倘若天下政治清明,我就不参与改革了。”
孔子生活在天下大乱、礼崩乐坏的春秋晚期,具有志道据德、传承文明、振兴华夏的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他曾发表了一系列有关责任的言谈,主要涉及家庭责任、社会责任和国家责任三个方面。两千多年来,孔子的责任感与责任论激励、鼓舞、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中华儿女,为民族的繁衍和国家的振兴作出了巨大贡献。其所体现的积极向上的责任意识和精神原则带有普世性和永恒性,在当今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仍然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
孔子一心要积极入仕,恢复周礼,平定乱世。虽然自己也知道很难成功,但他仍然表现出坚定的信念,从不动摇。从积极意义角度说,这是一种值得尊敬的社会责任感。
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是“替天行道”的社会责任感,也是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人生追求,更是一种从政的强烈自信。这种力求用世的态度,比一般“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态度更为积极。
精彩典故: 田单出奇制胜
战国时期,齐国无故进犯燕国,杀死无数燕国将士。燕昭王痛定思痛,任用贤才,实施新政策,提高了本国的实力。后来,燕国大将乐毅联合秦赵等国,大举进攻齐国,使齐国大败于联军之下。齐王见燕军势大,吓得心惊胆战,连忙逃往莒城,因为,他认为战胜兵力强大的联军是不可能的事,于是就放弃抵抗,致使齐国连丢70余城,仅有莒和、即墨两城仍在齐国掌握之中。
田单是齐国国王的远亲,人们不知道他有才能,在齐国时他也一直得不到重视。燕军攻来时,他带着家人逃到了即墨。不久,即墨的官民就发现了田单的智慧和才华,于是共同推举田单,请他做本城军队的统帅。
田单对兵法非常熟悉,而且很聪明。为了将乐毅彻底打败,他派人到处散布谣言,说乐毅按兵不动,是想在齐国称王,占据土地。此时,燕昭王已死,燕惠王即位,他开始怀疑乐毅,任用才能不高、品德不好的骑劫做统帅,罢免了乐毅的官职。从此以后,燕国军队逐渐丧失斗志,士气低落。
田单一面对内宣扬天神会帮助齐国,一面隐藏起精锐部队,请求骑劫接受他的投降。因此,燕军对即墨的守军放松了警惕,而齐军此时却士气高涨。
紧接着,田单收集了一千多头牛,将尖刀绑在牛角上,将浸过油的芦苇绑在牛尾巴上。天黑时,齐军将牛尾上的芦苇点燃,驱赶牛群踏入燕国军营。燕军面对这种奇特的攻击,全都惊慌失措,又跳又叫,乱作一团。
田单紧紧抓住了这个机会,率军队进攻,很快就将齐国的疆土全部收复。
在临危受命、威信未立的情况下,为了百姓的安危、国家的存亡,田单毅然接受这个在一般人看来似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除了高超的军事技能、战场谋略之外,正是他不甘心做亡国奴、誓挽狂澜的坚定心意,帮助他克服了重重困难,完成了复国大业。 鬼斧神工
春秋时期,鲁国有位木匠叫庆,因为古时人们管木匠叫“梓人”,所以人们都称他为梓庆。
梓庆的技艺很高超,制作出来的各种木器非常精巧,人们看了以后都会大加称赞。有一次,他把一块木头雕刻得非常精致美观,人们看到了都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认为只有鬼神才能造出这么精巧的东西。
有人觉得这件东西是个宝物,就拿给国君欣赏。鲁国的国君见到这个物品后,也觉得是个非凡之物,特意把梓庆找来,问道:“你做这件东西时用了什么法术?”
梓庆没想到国君会这样讲,就笑笑说:“您是在跟我开玩笑吗?我是一个普通的工匠,哪里会什么法术?”
鲁国国君听到梓庆这么说还是不相信,就问他:“你说你不会法术,可是这么高妙的东西运用凡间之术,能够造出来吗?如果真没借助神仙的力量,真是令人不可思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