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自我

羊皮卷[电子书]

任何人在进入老年之前,都不可能对人生有完整而适当的认识。只有老人才可以看到人生的所有,了解它的自然进程。对于人生的入口,所有人都有所认识,但对于人生的出口,却只有老人才有认识,这一点颇为重要。所以,其他人从不停止努力,因其总免不了抱有“车到山前必有路”的错误想法,只有老人才充分了解到人生的极度虚妄。

果实与基础

年轻的时候,我们的想象力更为丰富,那时候,我们常常可以“举一反三”。到了年老,我们却对判断、深入和彻底特别中意。为了对这个独特而奇异的世界有所体认,年轻时代是他搜集有关资料的时候,藉此写下他对人生的创新观点,也就是说,一位天才给同时代人留下了无数瑰宝。可是,只有到了后期,他才能够对这些资料善加利用。所以我们会发现,一般伟大的作家最好的作品都是大约50岁才完成的。虽然知识的树要待长成后才会结果,但是却须在幼小时就为树根打好基础。

错误的看法

任何一个世代,无论其特征有多么贫乏,都会认为跟上一代相比,自己这一代要聪明得多,至于那些更久远一些的时代,就更不用提了。同样,我们一生的各个阶段也是如此,总觉得这一阶段要优于上一阶段,不过对于这两件事情的看法,往往都是错误的。事实上,每天在我们身体生长的时候,我们的智力和知识也在增长。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在今天轻视昨天,其实这时我们倒应该在今天佩服昨天。因此,对于自己年轻时候的成就和判断,我们常会不适当地进行贬抑。

智力的变化

虽然从主要品质来说,一个人的智力和心地都是天生的,不过毕竟跟后者相比,前者并不是完全无法改变。实际上,智力会经历很多变化,其变化一般都会实际显露出来。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是因为智力在身体中基础深厚,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智力所处理的素材,是由经验而提供的。因此,我们发现,从身体的观点来说,假如一个人具有特殊的才能,那这种才能会逐渐增进实力,然后达到高峰,转而走向缓慢衰退,最后完全成为低能。

人生似书,人生如戏

人生的前40年就如同写出了一本书的正文,而剩下的30年就对该书进行注释。如果没有注释,我们就无从正确了解正文的真义、系统,该书所隐含的寓意,以及它可以接受的微妙引申。

生命的真正核心在激情消退之后,就已悄然离去,没有留下任何东西,仅余一具躯壳而已;从另外一方面来看,人生就如同一出喜剧,开幕的时候是真正的演员,而此后一直到最后落幕,都是由穿着他们衣服的机械人扮演。

人 之 将 死

正如化装舞会结束之际,大家除下面具后所发生的情况那样,在人生将尽之时,我们能将谁是谁看个明白究竟,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我们都跟谁有过接触。在生命弥留时刻,所有人都露出自己的真实面目,因为行动已有结果,成就已得到正确的评价,一切虚假和伪装都已暴露出来。所有这些事件的发生,只是需要“时间”这个必要条件而已。

只有在生命即将完结之时,我们才对真实的自己有了真正的认识和了解——我们这一生遵从了何种目标和方向,特别是我们跟其他人乃至全世界建立了怎样的关系。因为这些认识,最后我们往往会将自己先前认为应该获得的地位稍稍降低。不过也有例外,偶尔我们会也可能会将自己此前所评估的地位加以提升。这是因为过去我们并没有认识到世人的卑下,相较于其他人来说,我们一向所坚持的目标要更加崇高。

热 情

青年是人生的快乐阶段,而老年是人生的悲哀阶段,这是一般人的看法。假如说“热情”能使我们快乐,那这话就说得没错。青年人完全是被热情所控制的,在热情所给予我们的所有情感中,痛苦占据了极大的比例,而欢乐所占的比例却极小;到了老年,热情减弱,让人得以休息,我们的心情开始向深思熟虑转变,这时占据上风的是理智。因为理智在痛苦的范围之外,所以只要理智挂帅,我们就会感到快乐。只要我们记住一点,“快乐”是负面性质的,而“痛苦”是正面性质的,我们就会明白热情绝对不会是快乐的来源,老年人也不会因为无缘享受许多欢乐而被认为是不值得羡慕的。因为无论是怎样的欢乐,都只不过是一些缓和剂,使需要和渴望得以满足。而正如饱餐之后无法再进食,一夜酣睡之后不能再次入眠一样,一旦需求消失,欢乐就告完结,任何人都应该接受这句话。

约束与自由

  • 下一篇 处己智慧
  • 上一篇 悲喜人生
  • 羊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