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觉和预感
我们常常要比自己所感觉的要愚蠢得多。我们的聪明才智,常常会超乎自己的想象。不过,这一发现必须要有亲身感受,而且要经过很长时间以后才能得出。我们的大脑并非人体最聪明的器官。在人生的紧要关头,当我们要决定重要的步骤的时候,指导我们行为的不是理智的知识,而是一种来自内心的、几乎可以称之为直觉的冲动。倘若到后来,我们没有充分考虑“适于彼者未必适于己”的箴言,就用死板无情的正确理念,或是靠死记硬背记下来或是从他人那里得来的无济于事的抽象观念,或是我们开始遵循的一般规则,以及那些曾经指导他人的原则,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批评,那么,我们很可能要对不起自己。在最后,谁对谁错自会有分晓,只有那些有幸活到高龄的人才有能力公正地判断自己和他人的行为。
“预知感”能赋予某类神奇的平稳性和一致性于我们的生命,这是我们在清醒时心境不定所无法获有的。当我们处于知觉状态时,极易犯错或误入歧途。正是因为这种预知感,人们会觉得自己能在某一特别领域独有大成。自青年时期始,它就在内心有一种神秘的感觉,这正是他们的正途。他们朝着那个方向努力,就好像一只蜜蜂在相似的直觉下建造蜂巢一样。葛拉西安将这一冲动称之为“明哲保身的大才能”。我们直觉地认定它可以拯救我们,如果没有它,我们就会无所适从。
抽象的原则
根据抽象原则来行事极为困难,多多练习,才有可能偶然成功几次。原则无法适合我们的特殊情况,这是时有发生的。可是,我们每个人都会存在某些内在的“具体原则”,它们就好比是流动在我们静脉中的血液的一部分。实际上,它们就相当于我们全部思想、感情和意愿的总和或结果。只有当我们对一生所采取的途径进行回顾时,才知道我们一直受这些内在原则的引导,它们就好似构成了一条看不见的线索,令我们不自觉地一直跟从。而在此之前,对于这些内在原则的抽象形式,我们通常是一无所知的。
顺境与逆境
时间会造成巨变,就其本质来说,万事万物都是稍纵即逝——我们应该永远记住这些可信的话。故而,无论你处于什么样的情况,你要对自己做出相反的设想:在顺境中,想到不幸之事;在情投意合时,想到对立;在天气晴好时,想到满天乌云;在热爱时,想到恨;在信任时,想到他人的背叛,对自己如此相信人家感到懊悔。同样地,如果自己身处逆境,也要保持开心时那种轻快感——这的确是处世智慧的不竭资源!所以,我们应该多多反思,避免自己轻易受骗。因为一般说来,我们应该能够对于年岁所带来的变化做出预想。
持久不息的“变”
如果我们能从个人经验领悟出一点,即世上所有的人和事物都是在变动的,这也许是我们最不可或缺的知识。万事万物在当时当地,都可谓是必然的产物,因此能够具有充分的合理性。正是由于这一事实,就使得每年每月甚至每天的景况,都似乎有权力可以一直持续下去。不过我们明白,这是永远不可能的,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上,惟有“变”才是不变的真理。明智之人不但不会被表面的稳定所欺骗,而且还能够对变动所发生的路线加以预测。
人们一般总是抱着这样的看法,以为目前的处境会持久,所有事情都会如同过去一样在未来继续下去。他们会有这样的错误,是因为他们对所见事物的缘由不了解——这个缘由不同于它们所造成的后果,缘由是本身就已经含有未来变化的胚芽。人们只知道后果,他们信守那些后果的原因是基于一个假定:既然这类人们还无从了解的缘由足以导致后果,那也应该能够使得那些后果的现状得以维持。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错误。因为大家都被这种错误所引起的祸害而影响,所以还容易忍受;不过要是哲学家独自犯错的话,那对他来说将是加倍的不利。
时间与疾病
“时间”可谓是最厉害的高利贷剥削者,如果你要预先支付时间,你就得为此付出最昂贵的利息。打个比方,如果一棵树被施以未熟化的石灰以及人工热气,那它可能在几天之内就会长叶、开花和结果,可是之后那棵树就会枯萎而死。同样道理,年轻人可以滥用体力——也就几个星期而已——在他19岁就做出30岁时很容易做到的事,时间会将那笔他要求的款项借给他,可是他却必须用他往后岁月的精力,甚至得用他生命的一部分来支付昂贵的利息。
其实有些疾病是可以彻底康复的,但是必须让病痛自然痊愈。这样痊愈之后的疾病会彻底消失,不留一点痕迹。要是病人性情急躁,仍在病中就坚持自己已经完全痊愈,对于这种情形,“时间”同样也肯借贷,而病痛也会有所好转,但他却要为此付出大笔利息,也就是一辈子的体弱和慢性病。
谨防欠时间的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