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会不禁发问:“难道你会不同情那些穷人吗?”我当然同情他们,要不然这些年来我也不会在各地奔波到处演讲了。现在我依然同情他们,但是真正值得同情的穷人实在是少得可怜。对一个因罪恶而受到上帝惩罚的人施以同情,尤其是当上帝仍在对他执行正义的惩罚的时候去为他提供帮助,可以肯定这并不是在行善;但是我们却时常在这做这样的傻事,甚至远远超过了帮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一方面,我们绝对有理由同情上帝那些处于困境的子民,也就是那些无以自助的人;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明白,美国的穷人贫穷的原因,不是别的,都是由于自己或他人的缺点而造成的。不管怎样,贫穷是没有理由的。
一位先生走过来问我:“世界上有些东西比金钱更重要,难道你不这样认为吗?”我当然知道,这世上有的东西胜过金钱,但是我们现在讨论的是金钱的问题。我相信世界上有些东西比金钱更宝贵、更甜美、更纯净,我知道黄金并不就是最高贵最灿烂的东西。爱固然是伟大的,但是同时拥有金钱和爱的人不是更幸福吗?金钱就是力量,它能伤害人,但是也能用来做善事。金钱如果被善良的人们所掌握,它就可以成就,事实上也的确成就了善的力量。
我必须在这里澄清这个道理。我在参加一次祷告会的时候,听到一个男人在站着祷告,他说:“主啊,感谢你,我是上帝的一个穷孩子。”我的天,我想象不出他的妻子在听到这番话之后会有什么感受,家里的所有收入都是她辛苦工作所得来的,而这个丈夫却为了满足自己在阳台上抽烟的恶习,而挥霍掉其中的一部分收入。像这样的上帝的穷孩子,我实在不想再见到了,我想上帝也抱着跟我同样的想法。但是有的人却认为,只有那些极端穷困,极度肮脏的人,才有虔诚的信仰。这种想法肯定是不对的。虽然我们对于穷人也有同情心,但是也不能因此就宣扬这样一个怪论。
现在这个时代,对于基督徒(犹太人将他们也称之为“畏惧上帝的人”)发家致富不是持赞成和鼓励的态度。这种偏见非常普遍,以至于在许多年前,坦普尔大学神学院有一位年轻人认为,整个学院只有他自己才是惟一虔诚的学生。有一天晚上,他到了我的办公室,在桌前坐下来,说:“院长先生,我觉得我有必要就一些问题与您辩论一下。”
“哦,出什么事了吗?”
他说:“先生,我听说您在我们学院和皮尔斯学校的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说,您认为年轻人渴望发财是一种远大的志向,这一志向使得他自我克制,促使他追求声誉,而且催促他勤奋向上。您说发财的渴求最终能够使一个人变成好人。先生,我到这来是为了跟您说,《圣经》上有一句话,‘金钱是万恶之渊薮’。”
我告诉他,《圣经》没有这句话,我从来没读到过。我建议他到小教堂去,那里有一本《圣经》,他可以拿过来,给我指出原文的出处。于是他走出去取《圣经》。一会儿,他就端着《圣经》大步跨进我的办公室,《圣经》已经打开了,他一脸得意,就像一个狭隘顽固的宗派之徒,看起来似乎他的宗教信仰完全是建立在对《圣经》的误解之上的。他把《圣经》摊开,放在我的桌子上,几乎是冲着我的耳朵在尖叫:“就在这,院长先生,您可以自己读一下。”
我说:“年轻人,你太年轻了,等你年龄再大一些就会明白,你怎么能让另外一个教派来替你读《圣经》呢,你跟我是属于不同的派别。在神学院,我们是以注释为准来讲解这句话的。好,现在,请你捧起这本《圣经》,好好读一读,给它一个适当的解释,可以吗?”
他拿起《圣经》,骄傲地大声朗读到:“嗜好金钱是万恶之渊薮。”
这次他没有读错。当一个人能够正确地引用《圣经》时,那他引证的就是绝对真理。这半个世纪以来,我亲身体验了这本神圣的书给这个世界带来的巨大转变,亲眼看到自由的旗帜处处飘扬;这是有史以来世界上从未有过的现象,如此众多伟大的心灵都完全一致地认为《圣经》是真理——每字每句都是真理。
所以我说他刚才读的《圣经》上的那段话是完全正确的,是绝对真理。“嗜好金钱是万恶之渊薮。”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那就是企图靠欺诈实现一夜暴富的人们将会落入无数陷阱。嗜好金钱象征着什么呢?如果把金钱作为偶像,那么《圣经》是不赞成任何形式的偶像崇拜的,所有有常识的人都会对其加以指责。如果仅仅是崇拜金钱,把金钱当作偶像,却不想想怎么来使用它,这就跟吝啬鬼没有两样,他们宁可把钱囤积在地窖里,或者藏在袜子里,也不愿拿出来投资,而使它发挥有益于世界的作用。这样的人死死抓住金钱不放,最后所有的罪恶会慢慢在他心里扎下根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