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圣贤经典——智(6)

中华圣贤经典——智[电子书]

林语堂后来在谈到蔡元培先生时还就伯希和一事感叹说:“这是中国人的涵养与外国人的卖弄强烈对比的一幅绝妙图画。”

被人们称颂为“力学之父”的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在热学上,他确定了冷却定律。同时,他还在数学上提出了“流数法”,建立了二项定理,和莱布尼兹几乎同时创立了微积分学,开辟了数学史上的一个新纪元。牛顿是一位有多方面成就的伟大科学家,然而他非常谦逊,对于自己的成就,总是谦虚地说:“如果我看见的比笛卡儿要远一点,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他还经常对人说:“我就像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小孩子,有时很高兴地拾着一颗光滑美丽的石子儿,真理的大海还远远没有被发现。”

在这些伟大的人物看来,自己的“不知道”正是探索未知世界奥秘的动力。因为他们始终对未知领域充满好奇心,所以才能不断有新的发现,从“不知”变为“知之”。当一个人清楚地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地有智慧的时候。

总之,谦虚诚恳不仅仅是一种为学的态度,也是一种观念的力度。对于自己不能够尽知的东西,就要抱着谦虚谨慎的好学态度诚恳地向他人求教。

知其不可而为之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论语·宪问》

译文: 子路随从孔子周游列国,在石门这个地方过夜,管门的人问他说:“你从什么地方来?”子路说:“从孔氏那里。”管门的人说:“是明知道其事不可以做而仍然做的那个人吗?”

国学链接:孔子一生的行事风格

关于孔子一生的行事风格,最足以用来形容的就是石门的管门人所说的这七个字:“知其不可而为之。”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名人,言论与行为有不少留传。在弟子眼中,以颜渊所说的八个字最能传神:“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论语·子罕》)但是旁人并不理解,孔子栖栖惶惶地到处拜访诸侯与大夫、寻找能施行仁政的有德之君,所图为何:究竟是想要为民谋福,还是想要一伸抱负,或者只为一己功名利禄?难怪孔子曾经叹息:“莫我知也夫!”

令人惊讶的是,这位管门者居然如此了解孔子的心志,说他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这句话从字面来看,好像孔子是个“一旦打定主意,就不轻言放弃”的人,即使外在形势毫无希望,他也要坚持到底。孔子之所以能够执著于这一理想,最重要的是他有自己的信念支撑。

一个人有了理想,当然希望予以实现。在实现的过程中,难免出现各种阻碍与挑战。因此,但凡有理想的人,都需要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和人生态度。

孔子异于一般人的地方,显然在于:他所坚持的不是个人成就,而是对所有的人都十分重要的“人生正途”;其次,即使孔子本人无法见到开花结果,他也可以经由教育,代代相传,维系这一文化理想。也就是说,在天下无道的时候,孔子想要阐扬“人生正途”,期许每一个人从道德自觉开始,肯定自己可以力行仁义,安顿身心,得享幸福。

诸子之言: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与孔子的精神相契合。)

庄子的“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以及《楚辞》上屈原所说的“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都与孔子的这种坚定理想的精神相一致。

在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和庄子的“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之间,你如何抉择?

需要明确的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并不是执迷不悟。首先,所坚持的必须是正道,而不是歪门邪道。其次,要懂得方法策略,不做无谓的牺牲。

从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入世哲学和孜孜不倦的执著进取的精神。这种精神对于现代人来说,也是非常可贵的。许多事情都必须经过艰苦的努力和奋斗才能得到,所以,一个人只有对某种事物孜孜不倦地追求,坚定不移地努力进取,才能有所成就。

延伸思辨:追求理想需要执著的精神

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体现了儒家追求理想的执著和奉献精神。孔子的一生,躬身践行着这种追求,始终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无视苦难与死亡的威胁,处处碰壁而不改理想,不改为人处事的准则。这是一种深切的社会责任感和勇敢的担当精神。这种精神照耀了中华民族史,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