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小练笔
苏洪波
星期四的学生习作批改完了,说实在的,同学们的这次习作在大的结构上确实没什么差错,只是读起来总让人感觉缺少点什么。缺什么呢?缺少语文味儿。看看李新(化名)同学的这段文章吧:
“到姥姥家去时,我座的是K109路车,第一位是‘老弱病残的专座’但是座在那里的全是身体健康20来岁的小伙子。每个坐座满了时,上来一位七旬的老爷爷,座在第一位的人连看都不看。”
这段文章倒是把事情都交代清楚了,除了一个错字“座”(应为“坐”)就是语文味的缺少了。读起来根本让人感觉不出作文应有的生动,形象。而这,又是班里学生的普遍现象。我也曾试着给学生改过几次,但收效甚微,而且学生习作这么多,每篇都大面积的改也不现实。怎样让学生意识到自己作文的缺点,养成把作文写具体生动的习惯呢?
我决定利用作文评改课的时间让同学们自己评改作文,并把这次评改作为本周的小练笔。
作文评改课上,我先出示原文片断(上文中李新的那段文章),让学生自己说说读后的感觉,同学们很快发现了文章中的错字,但再读就说不出什么来了。沉默了一会儿,王旭同学手似举非举,显出想发言又没有勇气的样子。我示意让他发言,他慢慢地站起来,吞吞吐吐地说:“老爷爷上车那里应该写具体一点”我表扬他善于发现。我说我们再看一段文章,我把自己修改过的片断出示出来:
那一天,我坐K109路车到姥姥家去,车上比较拥挤,靠车门的‘老弱病残专座’上也坐满了人,其中还有一位20来岁的小伙子。一个车站到了,下车的人并不多,上车的人倒不少,这时上来一位七旬的老爷爷,老人手里拄着拐杖,走起路来颤颤巍巍的。司机打开了广播:‘各位乘客,当您的身边有老、弱、病、残、孕及抱小孩的乘客时,请您主动给他们让座,我们表示感谢’。广播响了两遍,没想到,那位小伙子连眼皮也不抬,好像既没看到老爷爷,也没听到广播……”
我让学生比较一下这两个片断有什么不同。同学们都说第二个片断更具体更生动。我趁机对同学们说:“第二个片断是后来修改过的,这件事告诉我们,作文是改出来的,咱们同学的作文也有不少地方是需要修改的,下面大家也从自己作文中选一个片断,进行修改,就作为咱们这次的小练笔吧……”
小练笔收上来了,同学们确实做了不少认真的修改,我特别注意了一下李新同学的修改,他写道:
“记得有一次,我坐K109路车到姥姥家去,车上人很多,靠车门的‘老弱病残专座’上也坐满了人,可坐在第一位的是一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也就20来岁。当时我很纳闷,它既不是老,也不是弱,更不像病残,怎么会坐在这里呢?
“过了一会儿,车上的座占满了,这时,上来一位拄着拐杖的老爷爷,看样子,他已经年过七旬了,头发已经很白,身体瘦弱,好像一阵风就能把他刮倒似的。而那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却连眼皮也不抬,好像老爷爷不存在似的。我真想告诉那个小伙子,‘你不应该坐这里’”
我又看了其他几位同学的修改,都比原文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我们经常这样教育学生,可是怎样让文章修改落实到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呢?这次小练笔,给了我深刻的启示:
一、要明确学生作文到底那些地方亟待提高,即作文不理想的症结在哪里。
二、要手把手地给学生示范,让学生在模仿与类比中,慢慢学会如何修改自己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