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1年级 - 议论文 阅读指导

论抛锚式作文教学(四)

锦缠街小学 苏洪波

专辑:山东济南市锦缠街小学未来文学社

自主性、情境性、探究性和体验性是抛锚式作文教学重要的教学原则。
  四、抛锚式作文教学的原则
  抛锚式作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问题解决的过程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问题的选择要尊重学生的兴趣,体现自主性。问题解决的过程是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发现办法的过程,要体现情境性和探究性。同时问题的解决过程也是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过程,要体现体验性。因此自主性、情境性、探究性和体验性是抛锚式作文教学重要的教学原则。
  (一)自主性原则
  所谓自主性原则是指抛锚式作文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的自主性的充分发挥留下广阔的空间。教师在“锚”的设计上,要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鼓励学生自我选择,学习目标确立后,学生自己选择达到目标的方式,自己决定活动结果的呈现形式。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决不包揽学生的工作,为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空间。教师的必要指导主要体现在帮助学生完善他们的自主选择意识和能力,帮助学生制定一些活动的规则等。由于学生的自主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作文过程将成为学生主动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的过程,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自己去活动、体验和创造,从中享受探究的乐趣,活动的愉悦。并能获得责任感,因为自己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才能取得活动的成功。久而久之,学生对活动的兴趣会迁移为对作文的兴趣,抛锚式作文教学中,活动和作文不是油水分离而是有机统一的。学生先进行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自己的活动,不需要搜肠刮肚想素材,作文轻松,成功率高,自然也就有作文的兴趣了。例如:进行《神奇的祖国语言》作文训练时,(见后面附录)教师只是引导学生发现几种有趣的语言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进行语言现象的探究活动。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可以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语言现象,记录下来作为课堂交流的素材。他们的自主性可以较充分地发挥。
  (二)情境性原则
  所谓情境性原则是指在抛锚式作文教学中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从教学需要出发,教师通过设计一定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进入相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对作文素材的积累与理解,从而为学生作文做好铺垫。在抛锚式作文教学中,每一篇作文都是学生直接参与问题解决活动的结果,都是学生亲身体验后写的作品。也就是说,学生先有情境的体验,情感的积蓄,再有自己的作文。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对于学生的作文,不要要求过高……但有一层最应注意的,就是学生所写的必须是他们所积蓄的。只要真是他们所积蓄的,虽与他人所作大同小异或不谋而合,一样可取;倘若并非他们所积蓄,而是依葫芦画瓢,临时剽窃来的,虽属胜义精言,也要不得。”[21]《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出了最新的作文教学理念:“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22]这些论述,都启示我们:作文教学一定要以学生的生活实践为先导。遵循情境性原则,教师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学生写作感觉系统的培养上。虽然感觉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本能,但感觉能力却需要后天培养。学生的写作感觉系统更需要教师的精心培养和学生在实践中的锻炼。由于学生作文的素材大体不出人、事、景、物的范畴,学生的写作感觉系统也就包括对这四类素材的感受上。就拿人物描写感觉系统的训练来说,它包括两部分训练内容,即:对人物外部形态的感觉训练和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感觉训练。如图2:
  人物描写感觉系统训练要点
  外部形态
  人物形象
  外貌:五官、体形、肤色等。
  表情:喜、怒、哀、思等。
  穿着:衣服、装饰等。
  人物语言
  身份特点:职务、辈分、地区等。
  性格特点:直、柔、奸、善等。
  人物动作
  风度:沉稳、急躁等。
  习惯:利索、迟缓等。
  内心世界
  个性特点
  内向型:不爱说笑、安静。
  外向型:动作外显、表现欲强。
  兴趣爱好
  学习:作业、阅读、写作等。
  工作:勤奋、钻研等。
  生活:运动、娱乐等
  情感态度
  对自然:是否喜爱
  对社会:是否友爱
  对亲人:是否疼爱
  图2:人物描写感觉系统训练要点
  图2较系统地描述了在抛锚式作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物描写感觉系统的训练要点。这种训练是结合学生的观察实践情境进行的,每次训练可结合一、两个要点进行。经过循序渐进的训练,学生就会建立起自己的写作感觉系统,并形成感受能力。在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上有一句醒目的格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学生的写作感觉系统是建立在“做了”即参与实践的基础之上的。因而是被学生理解的,能够真正纳入学生自己的经验系统的。学生一旦建立起系统的写作感觉系统,作文的素材问题就解决了,抛锚式作文教学的优势之一就是能成功的解决作文的素材问题。而且这种素材是建立在实践情境基础上的,是真实的,这就为学生作文的真实性奠定了素材基础。
  (三)探究性原则
  探究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在教师的问题情境指引下,通过独立的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培养态度的原则。萨其曼在《探究训练》中提出过探究教学的4个条件:自由、丰富的环境、明确的目的、小压力。[23]抛锚式作文教学正是从问题入手,为学生创造一个丰富的环境,引导学生进行自由探讨的。探究性原则要求教师设计的问题情境要有探究价值,学生通过问题的探究能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思维能力。如:引导学生探索“祖国语言文字的神奇”这一论题(见本文后面的附录)。学生通过搜集资料,查阅文献等,锻炼了自己的比较分析能力,又通过自己的思考,找出自己所认为的祖国语言的神奇之处,这使其抽象能力得到发展。通过大家的交流讨论,学生自己发挥想像写出自己满意的作文又锻炼了他们的想像能力。可以说,该论题很好的体现了探究性原则。
  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还体现在培养学生的作文思维系统方面。学生的写作思维系统建立在写作感觉系统之上。感觉系统主要解决作文素材问题,而写作思维系统则解决学生作文素材的组织问题。学生的作文思维系统训练要点主要包括抽象能力、联想能力和想像能力方面的训练,教师通过问题的设计、写作方法的指导等,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发展。学生作文时就能立意新颖有深度,善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观察事物,分析材料,选择素材,组织题材。而且能在语言表达上逐步形成自己的个性。
  (四)体验性原则
  体验性原则是指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通过对事物的感受,诱发他们真切的情感体验,从而能够在作文中抒真情、写真意。要做到这一点,一是教师要创设好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惊异感、向往感、自由感及爱、欲、急、恶、乐、哀等多种情绪体验,启发学生的悟性、灵性,做到境能育情、培情;教师所设问题情境要注意能让学生展开想像,利用学生的“情感、需要、直觉、兴趣”等非理性的心理活动激发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体验当中,通过问题解决过程这一活动,改造和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提升和完善学生的精神境界。这种改造和丰富、提升和完善,不是用灌输的方法,而是让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触摸,去感悟。“要以天性为师,不要以人为师。”(卢梭语)[24]教师主要通过设立情境影响学生的情感,而不是向学生灌输情感。二是教师要指导学生建立起自己的作文情感系统,从而使学生的作文远离空话、套话。学生的作文情感系统是以情感体验内容(真、善、美)为基础和情感体验对象(自然、社会、自身)相交叉组成九个交结点的开放性的动态系统。这九个交结点也是训练要点,如图:
  体验对象体验内容
  真
  善
  美
  自然
  公正,规律性
  实用
  天然
  社会
  系统,行为规则
  人人能各尽义务
  爱心
  个人
  言行一致,心口如一
  有责任感
  形象美,品格高尚
  图3:学生作文情感系统
  图3对九个交结点的描述只是概括的叙述,无法涵盖体验对象的真、善、美的全部。学生在情感体验实践中会有更深的、全面的、有个性的体验。经过教师的精心引导,这些体验会成为学生作文中的真情实感。学生作文的思想不是人为地拔高的,只有这些来自真实体验的思想才是感人的,才是能震撼人的灵魂的。
  (本论文获全国作文教学论文二等奖,山东省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
  • 小学1年级 - 议论文
  • 字数:3239 投稿日期:2008-9-19 18:54:00
  • 推荐3星:[紫色小天女]2008-9-19 18:56:51---- By VAMPIRE13 2008-9-20 8:4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