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1年级 - 读后感 阅读指导

《看见》观后感

八中学高一七班 许健珑

拥有了眼睛,我们便能够去看;拥有了大脑,我们才能够看见。
  我们每个人都在看,从起床到入睡,从出生到死亡,眼睛与大脑一起记录下了我们眼中的每一件事和物。我们一直在看,可是,我们真的看见了吗?《看见》一书,让我感触良多。
  柴静用平和而谈话般的语气叙述着,从非典爆发到汶川地震,从华南虎的照片调查到山西的环境污染,一件件在以往我们的眼中乃至现在我们记忆中只不过是一个事件的往事突然就这么变得丰满了起来,仿佛一条小溪向你的脑海里流淌,充满着思考,疑问和感悟。书中并没有太多的评论,一些章节的最后甚至没有思考性的语言,但当你阅读那一个个事件的时候,你会觉得,那些文字仿佛一只手,擦去了窗上的积霜,那些值得深思的道理自然而然地就浮现在了眼前。可问题就在于,我们从来只是“看”了,但没有“看见”。
  一个普通的苹果从树上落下,普通人只看到苹果的成熟,牛顿却发现了地心引力。正如“看”这一动作是眼睛与大脑的联合动作,想要“看见”,我们也必须依靠我们的大脑。有人扶了摔倒的老太太遭到了讹诈,我们应该看见老太太大把年纪不在家安享晚年却上街冒着危险碰瓷的原因而不是独独指责老人的不讲道德。巴尔扎克曾说过:“一个能思考的人,才真正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如果我们只是去看而不去思考,我们就与什么也没有看到无异了。
  就如一个被关在小屋里人,想要看向屋外就必须透过窗户,但如果他只看到了窗户上的玻璃,他就永远看不到窗外。看见一件事物往往还不够,若是看得不够透彻,那就如同只看到了玻璃一般,只有用深刻的思考,我们才能让我们的目光透过玻璃,看向事物最真实的本质。而更加要小心的,则是玻璃都已被自己根深蒂固的思想提前染成了其他颜色,那么即使思考再透彻,也是看不到真实的了。这种情况在我们看向自己的时候最为常见,往往看向别人时一针见血,看向自己时却总是让目光停滞在了玻璃上,好不容易透过了玻璃,自己的思想却早已被染上了颜色。要想防止这样的情况,我们只能让自己的目光足够尖锐,让自己的大脑做好剖析自我的准备,但这往却是最难的,完成这一步也只能靠自己的觉悟了。
  当然,要想看见,我们必须要先去“看”。柴静正是因为身为一名记者,她才能了解到那么多的内幕,才能看见那么多的本质。若是没看多少就想去看见什么,那就如同没学会走路就想学跑,最终往往也会被引向错误的方向。
  拥有了眼睛,我们便能够去看;拥有了大脑,我们才能够看见。
  • 高中1年级 - 读后感
  • 字数:953 投稿日期:2015-9-5 19:15:00

  • 推荐3星:[七月一场梦]2015-9-5 21:3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