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碑林区教委组织的教学观摩活动,有200多名教师参加。一大早,我和我们班的36名同学被挑选到师范礼堂去听课。这些同学,都是我们班平时学习比较好的。大家都为自己能被挑选上而感到十分高兴。
第二节课一上课,我们就排着整齐的队伍,穿过大操场,来到师范礼堂。我们上课的座位被安排在大舞台上,老师们都坐在舞台下面。我们的座位是侧身向着舞台下面,而我恰恰被安排在舞台的最边上。我的一举一动,台下的老师看得最清楚。众目睽睽之下,我的心里好紧张,眼睛连舞台下面看也不敢看一眼。
上课了。今天是由师范学校的李老师给我们讲课。事先,老师已经发给我们每人一张打印好的课文——《全神贯注》,并让我们进行了预习。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法国大雕塑家罗丹邀请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到他家里做客。饭后,他带领这位挚友参观他的工作室。当走到一座刚刚完成的塑像前时,他发现这座塑像还有点小毛病,就对茨威格说:“对不起,请等一等。”然后就拿起抹刀,小心翼翼的修改起来。茨威格怕打扰他的工作,就悄悄的站在一边等着。一刻钟,半个小时,一个小时过去了,罗丹全身心地投入工作,竟忘记了站在身旁的这位老朋友。当他修完雕像,径直走出门去,随手拉上门就要上锁。茨威格忙喊:“喂,亲爱的朋友,您怎么啦?我还在屋子里呢!” 这时,罗丹才猛然想起他的客人来,他推开门,很抱歉地对茨威格说:“哎哟,你看我,简直把您忘记了。对不起,请不要见怪。”后来,茨威格在谈起这件事时说:“那天下午,我在罗丹工作室里学到的,比我多年在学校里学到的还要多。因为从那时起,我知道人类的一切工作,如果值得去做,而且要做得好,就应该全神贯注。”
“李斌同学,请你把这篇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朗读一遍。”听到李老师的一声召唤,我立刻站起身来。虽然已经预习过课文,但站在这么多的老师面前朗读课文,我心里不免感到有些紧张,担心读不好,会给班级和学校的名誉造成损害。我的心怦怦直跳,拿着课文的双手哆哆嗦嗦的抖个不停,腿也有些发颤。好不容易读完了课文,但脸上早已是大汗淋漓了。
“张茂森同学,请你把课文中描写罗丹工作时动作、神态的句子说出来,并说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我的心里在暗暗替张茂森着急,因为回答这个问题是有一定难度的。可谁知,张茂森立刻站起来,十分流利的回答了老师的问题,而且回答得十分精彩。李老师表扬了张茂森。台下的老师们也个个点头称赞,脸上流露出十分满意的神情。接着,李老师在讲解课文时,不时地提出问题,张茂森都能积极的举手回答,而且每次回答问题,还加上一些简单的手势和动作,逗得台下的老师们不停的哈哈大笑。
……
下课了。在回校的路上,我感到十分的惭愧。张茂森和我同岁,都是我们班学习好的学生,每次考试,我俩的成绩都不差上下,可为什么到了这种场合,他会发挥得那么好?是家庭的关系?不!他爸是大学生,我爸也是大学生;是老师的关系?也不是!从一年级开始,我们就是一个班。那么,我们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距呢?看来,关键是心理素质问题。张茂森上课时能全神贯注,专心听课,能把他周围的一切都忘掉。而我,首先是胆怯,总怕把问题回答错了会丢面子,会给班级和学校的名誉造成影响。我的心理负担太重了,结果反而造成了不好的后果。茨威格在罗丹的工作室学会了“全神贯注”,而我也从张茂森今天的课堂表现中,感到了我们实实在在的差距。
我要更加努力,缩小这个差距,直到这个差距为零。这就是我在这次教学观摩活动中,取得的最大收获。
2005年4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