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老人摔倒后的社会反映
1258921889 连欣燕
专辑:自由者作文俱乐部
《寒假嘉年华》大学组第一次写,希望大家多多指出不足。燕子万分感谢。
探析老人摔倒后的社会反映
《摘要》老年人是社会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与年轻人和中年人相比,一般而言,行动较为缓慢,体质较差,记忆力相对较弱,因此他们往往在社会生活中处于弱势。在日常生活中,摔倒是他们不得不面临的社会问题。而老人摔倒后的社会反映,不单单是我们扶与不扶的社会表现,而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大众、社会、国家的素质体现。
《关键词》老人 摔倒 社会反映
0引言
随着时代向前迈进,人们的思维观念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自最早的国家领土主权和外交,纷繁的体育事业的大型专题之后,在我们看似简单扶一把的老人摔倒,也渐渐地以其微小的一面,摆放在我们社会公众的面前。以小见大,似乎已经开始成为判断公民的日常生活行为表现的一个重要要素。但是仔细想来,老人摔倒,众人的反映的背后实则不仅仅是公民的道德素养,更重要的是渗透于社会、民族、国家的修养与文化内涵的一大突出的审视。老人,作为社会的弱势成员,摔倒后的这一争议本源于最初的彭宇案——彭宇扶助老人,却反被讹为坏人。而后越来越多的社会效应就此展开:老人摔倒后,老人的反应、路人的反应……公众们纷声议论着,此起彼伏,舆论声声,流露出的是对我们所面对的严峻的社会道德,社会反映的思考。这一热议,让我们不禁开始反思出现社会问题的现状以及出现该现状的原因,因此我们试图通过探讨老人摔倒后的社会效应,透过表象去找寻问题存在的实质,以求解决这一困扰许久的社会争议。
1 社会现状
在日常生活中,提到老人摔倒的这一问题,人们会各自持有不同的看法。老人该不该扶,一直是热议的焦点。
为此,我们随机进行了抽样的采访,采访对象分两类:老人和非老人。
我们发现大多数人在扶与不扶的问题上的态度是支持去扶的,但是就他们个人而言,扶是有前提条件的——在不危及损害自身利益的情形下,扶是可以的,这里他们认为的无损于自己的利益的前提指的是有周围人的证实或摄像头电子产品的监控等足以证明自己是合理的清白的手段方法之下。极少数人坦言自己不会去扶,他们说一方面是由于自身不懂得医学,害怕自己的搀扶会弄巧成拙,另一方面是恐惧一些老人不明就里诬陷自己。还有一部分人坚称自己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会主动扶起老人,他们认为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不应该丢失内心最基本的底线——道德良心。有的甚至表示自己家也有老人,他们这样做就是做出表率,扶起社会的正义,
而对于采访的老人,当我们提及若摔倒后将如何去做时,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说如果不是特别严重会向路人寻求帮助,必要的时候会说我不会讹诈你,请帮忙把我扶起来,一些老人还表示倘若还没有人伸手帮助,他会提出金钱的奖励。如果摔伤严重,他们会请路人帮忙拨打120求助。少数老人说自己带有通信工具的话,会第一时间拨打120求助或者向最近的家人打电话寻求帮助。还有一些老人相信一定会有善良的路人来搀扶自己,他们坚信人的道德底线会存在。
2 出现原因
2.1 公民
2.11公民的信任程度
信任,在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信任被认为是一种依赖关系。值得信任的个人或团体意味着他们寻求实践政策,道德守则,法律和其先前的承诺。”①在这里我们所说的公民的信任,主要指的是人际交往之间的信任。的确,在执行的过程中,它需要承担一系列的风险——在老人摔倒后扶助的一方需要承担讹诈,骗取钱财,甚至可能被看做是自造麻烦的风险,而老人亦须承担扶助无果反弄巧成拙的危险。此时公民的信任,它的来源是需要双方的坚守,单靠一方的守候,是不能轻易完成的。
哲学家弗洛姆曾说,人可以使自己适应奴役,但他是靠降低他的智力因素和道德素质来适应的;人自身能适应充满不信任和敌意的文化,但他对这种适应的反应是变得软弱和缺乏独创性 。他的这一说法,存在一定的道理,我们的社会生活,不能缺少信任,信任它是时代的福音,社会的福音。不信任他人的人将变得更加孤独与冷漠。道德的信任,理性的搀扶,是需要信任的桥梁为之搭建。信任不可丢失!
2.12 公民的责任意识
责任是社会生活中必要的引航灯。一个人只有去承担起自己应该担负的职责才能站在高峰的地方。责任相之义务而言,是自己内心实实在在需要去承担,需要去尽到的,必须去实行的。扶助者内心拥有善意,拥有职责,才能够给需要帮助的人提供他所需的帮助,为他带去温暖。扶助者的义务担当需要用行动去践行。这其中自然少不了职责的驱使。
怎样才可以最大化的履行自己的义务,承担起自己的职责?这就需要公民的日常生活的关注与提高自身对于突发事件处理的能力,承担起义务。
2.13 公民的辨别能力
对于一些信息存在主观臆断,认为自己所看所想的就是真实存在的。虽然古人有云:“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但是针对老人摔倒后,公民的判断常常显得过于谨慎。无论是扶助者还是被扶助者,他们彼此间存在着过于自我的揣测,一度不确切自己的辨别能力或是相当中肯自己的主观之见,于是彼此失去了处理这一问题的共识,自然而然失去了个人的联系。造成无人治理,将举手之劳变为举大鼎之难。因此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难上加难,受益者也亦难之又难。何哉?公民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实在值得去深思,去提高。
2.2 社会
2.21 社会的法律机制
社会是公民生活的环境。一个优良的社会体制是保障公民生活水平的必要条件。而优良的社会机制又是需要靠有效的法律体系来完成的。因此要想创造优良的社会环境,一部有效而合理的法律便是至关重要的保障。老人摔倒后,公民的顾虑重重,实则是社会法律体制的不完善不健全的表现。社会之法的改善,是社会进步的表征。法律的创立的合理性以及执行性,这又需要靠我们的政府的构建和宣传。政府的人员在有效的法律下,尽职尽责,才不会出现已经发生的类似于“彭宇案”的诬陷好人的案例,维护好人的权利。
2.22 日常的教育体系
防微杜渐,难免会遇到突发事件,对于突发事件的发生,如何正确去处理执行?战战兢兢地公民,大多不懂得科学去处理。实际上反映更多的是社会在宣传教育的力度上是明显地存在漏洞。我们需要从平时教育做起,才可在突遇难事上,不慌不忙,镇定自若,处理自如。
学以致用,防患于未然,此乃前人为我们留下的哲思,教育宣传力度的缺失,必然影响社会前行的征程。
3 解决措施
3.1 公民
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寻找遗失的信任
公民作为社会的个体,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观,有利于提升自己的涵养,寻回那遗失的彼此的信任,有利于公民更多地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奉献自己的一份力。而在此,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又是基于人与生俱来的品质——善良。三字经云“人之初,性本善”,此乃人最基本的道德素质。从人的内心本源去找寻彼此之间的信任,运用好善良这座内心的桥梁,借此而行,即可重新建构彼此的信任。多读书,通过书籍来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
积极尽己之力,伸出援助之手,
行善不是靠别人的证明,而是出于自己的内心。公民不应惧怕行善,相反应该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那份简单而质朴的一份力,会给需要帮助的人更多的快乐和收获。这个简单的行动也会为社会带来微妙的改变。以己之行,温暖社会。同时,在日常生活中,积极投身学习对紧急突发事件的处理。
多观察生活,提高辨别能力
社会生活是纷繁复杂的,凡事应当多加思考。同时公民应当留心自己的生活,在事件当中,不可过分紧张,当然适当地提高自己的警惕也是必不可少的。多去留意生活,发现生活的美,借此以提高公民的辨别能力。
3.2 社会
政府相关部门建立健全并完善法律机制
政府的法律,应当得到健全。可以通过向社会征询意见来积极进行完善,做到真正地服务于人民,造福于社会。同时应当适当地建立赏罚制度,正确执行,确保是非分明,让好人的权益得到良好的保障让受助者和被助者的权益得到最好的保障。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真正地做到法律实行符合社会进程,才能加快社会的进步。
政府还应当定期对相关的执法人员进行培训,考核个人的业绩,抽查执法人员所决断的各项工作,处理好法律的有效执行。
教育部门应加大教育力度
防微杜渐,教育为本。做好教育工作,排除突发事件发生时造成的巨大危害,需要教育部门去投入宣传。倡导行善,倡导正确地助人,努力让受助者和被助者都知晓突发情况之下的正当处理。让危害降到最低,让社会的善良更加得以保障和温存。
4 总结
老人摔倒后的社会反映,需要我们去重视,更需要我们理性思考。在真正的问题面前,我们怎样去完成社会给予我们的重任,前方之路行之不易,不过只要我们都肯去为世间的善良增添一份力。老人摔倒后的处理,还是一个问题么?
大学 - 议论文字数:3415 投稿日期:2016-2-2 8:59:00
推荐3星:[DANXUE]2016-2-2 9:5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