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 - 议论文 阅读指导

浅谈《庄子》中的哲学思想

舞倾

未经作者允许,不得转载或擅自将其作为商业用途。
  摘要:《庄子》作为中华民族的源头性经典著作之一,它不仅是道德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是古代圣哲庄子修身明德、体道悟道、天人合一后的智慧结晶。本文从《庄子》名篇中提炼出熠熠闪光的最有代表性的庄子的几点哲学思想:“自然”与“道”、辩证法和相对主义、人生态度与处世原则进行评析,指出其精华和糟粕。对现实具有深刻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庄子  哲学思想 道  相对主义  辩证法
  在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漫漫长流中,先秦文学中的庄学不知已经有多少名学大家潜心研究过它包含的哲学思想、美学思想、文学政治思想等。庄周生于硝烟弥漫的战国时代,在这个不平静的大社会背景下,庄子才华被挖掘,但他不接受王的聘请,而选择了辞官归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高傲独立处世。而他倾尽毕生精力所著的《庄子》是中国四大家之一道家的集大成著作,庄子本身继承了老子的清静无为的主张思想,又在此基础上发表了自己独特的对人生的看法和态度,表面上看似超脱的人生观实则内心潜藏悲情意识,这些都形成一整套的哲学理论体系。
  可以说“自然”是庄子思想的核心,“道”是庄子哲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从哲学意义上来说,《老子》最早提出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是一种万物存在变化的根本规律。庄子曰:“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他发展了老子的理论,提出了自己的新看法:“道”还指事物的自然本性和人类行为准则方式以及某种精神境界。即万事万物都有自身所必须遵守的法则,人也要顺应天命(自然),顺从本性去生活。在《内篇·养生主》中提到“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生,可以尽年”,忘掉世俗的善恶观念,顺着自然的中虚之道,就可以保身全性,享尽天年。这个养生之道的总纲,告诫我们不要被其他主观感情或欲望所牵制,从而违逆本心违逆自然。在《养生主》中同样写的非常精彩的是关于庖丁解牛这个寓言故事,“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新发于硎”。文中文惠君想求得养生之道,而庖丁巧妙的用解牛这件事来比喻说明养生的深刻哲理:顺应牛体结构下刀可以游刃有余,即顺应自然就可以修身养性,保全生命。而在《内篇·大宗师》中也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寓言故事。子舆生病,容貌变样却不厌恶它,反而高兴的说:“如果把我左臂变成鸡,就可以用来打鸣报晓,如果把右臂变成弹丸,就可以用来打鸟烤了吃,如果把屁股变成车,精神变成马,我就可以骑着它而不用到处寻找牛马。”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庄子“安于所化”的人生态度。那么究竟应该如何来求得“道”呢?”庄子在他的《内篇·大宗师》里利用女偊一位得道之士来阐明自己所认为的“得道之法”:三天将天下置之度外,再坚持七天,将一切事物置之度外,又坚持九天,可以将生死置之度外了,心境就能豁然开朗,才能领悟到大道。正如现代社会中,人类为了谋求经济的发展而一味破坏生态环境,被欲望牵制,所以做出了错误的判断。我们只有将大道隐于心中,付诸实践,顺应自然,协调好自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才能真正促进社会进步。
  同样,辩证法和相对主义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两大主旨。他在谈及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时,已经提出到对立统一、齐万物、事物性质相对性的观点等。对于辩证法思想,庄子在《至乐》篇中以人的生死为例,说明阴阳二气化生万物的过程:“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而一个生物的生长死亡,就是由于生物内部矛盾斗争的结果,《内篇·齐物论》中说到:“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听起来似乎没什么道理,但是其中就包含生的因素和死的因素矛盾斗争,推动着生物的新陈代谢,即事物内部的矛盾斗争推动着事物的不断向前发展。同时矛盾两个对立面还可以相互渗透、相互转化。同在《内篇·齐物论》中:“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亦彼也,彼亦是也”。由是而得非,由非而得是,承认二者相互转化,这是符合辩证法的基本特征的。但是在时代的精神束缚下,庄子的辩证法显得很不成熟,出现了错误。在《内篇·逍遥游》中所说的鲲化而为鸟,《内篇·齐物论》中所说的庄周化为蝴蝶,前面举例的《内篇·大宗师》所说的子舆左臂化为鸡等这种物与物、人与物之间无条件、无限制、自由的转化,庄子称之为“物化”。但是这并不符合辩证法思想的。任何事物的运动变化应该都是要有条件的,都是有内在规律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能知道,想要让苹果树长出香甜可口的苹果,需要一定的温度条件、气候条件、土壤环境等等因素,才能生长。可是,在庄子看来,万物之间互相转化是没有界限、没有条件的,这必然会陷入形而上学的泥沼。另一方面,从相对主义出发,庄子认识到事物的性质有相对性的一面,这点是对的。他在《内篇·齐物论》中写到:“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世人都以秋毫之末为小,以泰山为大;以殇子为短命,以彭祖为长寿。但从宇宙全部生物的范围来查看,秋毫之末与比它小的东西比,秋毫之末就是大;泰山与比它大的东西比,泰山就是小;殇子与比他寿命短的人比,他就是长寿的;彭祖与比他寿命长的人比,他就是寿命短的。庄子在这里准确地指出了任何东西大小都不是定项,而是要看你以什么东西为基准来衡量这件东西。因此,比较的标准不固定,事物也就有了差别。但是庄子把事物相对性的一面无限夸大,就成了谬误。众所周知,事物的性质固然有相对性的一面,同时也有相对稳定性的一面。大毕竟不能等同于小,成也毕竟不是毁,贫富、贵贱、美丑虽说偶尔难以划分出绝对的界限,但大小、成毁、贫富、贵贱、美丑等毕竟不能完全混淆,在一定的时间内、一定的条件下,它们还是有区别的。有时真理多一步就变成谬误。所以庄子在这一点上犯了诡辩论的错误。
  最后,说到庄子的哲学思想,就不能不提《庄子》中体现的人生哲学:“安时处顺”的人生态度和“虚而待物”的处世原则。《内篇·人间世》的主旨就在于讨论处世哲学,尤其探讨了乱世之中人应该如何保全自我的处世之道。里面阐述到颜回、叶公子高向孔子请教与统治者相处的艺术;颜阖向蘧伯玉请教与储君相处的学问;栎树神在梦中对匠石的直白;接舆乱世高歌的轻狂等,作者以寓言的方式说明了不同场合的不同处世方法,即因时制宜,因地制宜。这对于当时庄子所处的社会大背景下是非常有必要的,在一个社会大变革的年代,同时也是一个“民有饥色,野有饿莩”,“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动乱年代,再加上重税、苦役,民不聊生。这时庄子便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处世原则,一是“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无劝成,过度益(溢)也”,与人相处,不要强求,不可过度。二是“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与人相处,不要炫耀自己的长处,不显山露水,更不可与人争强斗胜。三是“以利合者,迫穷祸患害相弃也;以天属者,迫穷祸患害相收也”,所以“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与人相处,不可因利害关系而相互交结。总结来说,庄子对生死漠然处之,消极避世,只求远离祸患,摆脱羁绊,自由自在地了结一生。尽管以现代的眼光看来,尽管庄子的这套处世原则带有浓厚的消极因素,但是将其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加以考察,庄子的人生哲学中也为精神自由开拓了一片新天地,一种独特的方式维护了人的尊严,避免统治者的迫害。
  庄子,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其哲学追求与他的存在方式,往往都呈现内在的一致性。《庄子》中的哲学以道为内在指向,体现了相对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表明了“安时处顺”的人生态度和“虚而待物”的处世原则。在当代这个普遍缺乏信仰的时代,我们或许可以从《庄子》的哲学思想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寻找到或多或少的对未来的人生有用的启示。
  
  
  
  参考文献:
  1、《庄子》:中华经典藏书孙通海、 译注中华书局(2007-03出版)
  2、《解读庄子》:傅佩荣 上海三联书店(2007-07出版)
  3、《<庄子>研究》:张采民 中华书局(2011-07出版)
  • 大学 - 议论文
  • 字数:3392 投稿日期:2015-3-14 16:16:00

  • 推荐3星:[风吹过树林]2015-3-14 19:13:49
    精品推荐人:ZHH9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