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中的奥秘
有一次,我不小心划破了手,一开始殷红色的血不断地流出来,后来过了大半天,那个伤口渐渐有点闭合起来了。
我既感到有些纳闷,又有些惊奇,心里不禁产生了一个疑问:为什么一开始是不断地流出来,但是后来却又渐渐闭合了呢?“难道我们有超能力?!”我不禁自言自语道。
为了解决这个疑问,我就上网去查资料,想弄个明白。
原来,我们皮肤划破了,就会有血从伤口渗出,而过不几分钟,渗出的血就会自动凝成一团,于是就完成了自动止血的过程。这是血小板的功劳。
血小板不光能修理皮肤的裂口,也能对受到损伤的血管管壁加以修补。
我们也许会这样想,血小板就像一块板子似的堵住皮肤或管壁上的漏洞。
其实,血小板的个儿挺小,在血细胞中,它们是最小的了,每一立方毫米的血液中,它们便占了10万到30万的名额。
血小板在对皮肤伤口进行修补时,血从血管里流出来,立即“粉身碎骨”,破裂开来,里面的血小板因子和血浆凝血致活酶元得到释放,在钙离于的帮助下,它们相互作用形成凝血致活酶。凝血致活酶又和钙离子合作,使血液里的凝血酶元转变成少量凝血酶;凝血酶和血小板因子经过一番努力,使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元变成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如水泥一样,会很快地凝固,凝成一根根又细又长的纤维。这些纤维再迅速地交错,重迭,编织成密不透风的网,就这样把“漏洞”封了起来,血液就不再往外流了。
皮肤的小裂口就是这样止血的。
另外,血管损伤后也会自动收缩,使裂口缩小,裂口小了,血小板工作起来就容易多了。
不过,如果伤口较大,出血很多,就会把血块冲走,这种出血就不容易止住,得马上请医生用特殊的方法帮助止血。
不过,在查资料的同时,我看到了资料里说:血液中不但有血小板,还有红细胞和白细胞。
我也对着红细胞和白细胞产生了兴趣,于是就去了解。
红细胞呢 ,含有血红素(hemoglobin),其具有缓冲的作用。血红素的十分活跃,它既能和氧结合在一起,也能和二氧化碳结合。因此,其主要工作为运输氧和二氧化碳。
红细胞的功能是运输氧,二氧化碳,电解质,葡萄糖以及氨基酸这些人体新陈代谢所必须的物质。此外还在酸碱平衡中起一定的缓冲作用。这两项功能都是通过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来实现的。如果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释放出来,溶解于血浆中,即丧失上述功能。
红细胞通过血红蛋白运送氧气,红细胞的90%由血红蛋白组成。血红蛋白是一种红细胞相关的化合物肌红蛋白,在肌肉细胞中存储氧气。
每个红细胞含有两亿到二十亿个血红素分子,占了红细胞重量的三分之一。每个血红素分子由四个次体构成,每个次体包含一个血基质(heme)以及一个和血基质连接的多肽。
当红细胞流经肺里的时候,它就跟氧结合在一起并把氧运送到人体全身的各个角落里,让肌肉、骨骼、神经等细胞得到氧气,能够正常地工作。红细胞把氧气送出后就很快地和氧气分离,立刻带走了这些细胞排出的二氧化碳,运回肺部呼出体外。
另外,并非所有的血红素的构造都相同,例如胎儿的血红素比成年人的血红素有着更强的氧亲和力,在任何氧分压下,都有着比母亲血红素为高的百分比,因而能从母亲的血液中获取氧,胎儿出生后二十个星期,血红素就变为成年人的形式了。
红细胞就是这样忠诚地把氧气运输给人身体组织的各部位,再从各部位运送出代谢产物二氧化碳,所以红细胞是我们人体内不可缺少的“运输队”。
知道了红细胞,我又接着去查白细胞。
白细胞旧称白血球。血液中的一类细胞。白细胞也通常被称为免疫细胞。
人体和动物血液及组织中的无色细胞。有细胞核,能作变形运动。白细胞一般有活跃的移动能力,它们可以从血管内迁移到血管外,或从血管外组织迁移到血管内。因此,白细胞除存在于血液和淋巴中外,也广泛存在于血管、淋巴管以外的组织中。
白细胞,或称白血球,白血球作为免疫系统的一部分帮助身体抵抗传染病以及外来的东西,是血液中一种重要的血细胞。
白细胞无色呈球形,有细胞核,体积比红细胞大,直径在7~20μm之间。正常人白细胞计数在4000~10000/mm3范围内,平均为7000/mm3。血涂片中白细胞,经复合染料染色后,可根据其形态差异和细胞质内有无特有的颗粒可分为两大类五种细胞。
血液中的白细胞有五种,按照体积从小到大是:淋巴细胞,嗜碱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嗜酸细胞。
白细胞能吞噬异物产生抗体,在机体损伤治愈、抗御病原的入侵和对疾病的免疫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机体发生炎症或其他疾病都可引起白细胞总数及各种白细胞的百分比发生变化,因此检查白细胞总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成为辅助诊断的一种重要方法。
白细胞是一个庞大的血细胞家族,它们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是多样的,但是,它们之间不是相互孤立的,在机体的防护、免疫和创伤愈治过程中起协同作用。尽管它们是血液中的一类细胞成分,但它们功能的发挥,更多地体现在循环管道外的器官组织中。在功能方面它们与这些器官组织中的许多细胞成分如巨噬细胞、肥大细胞、成纤维细胞等密切相关。
白细胞是机体防御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吞噬和产生抗体等方式来抵御和消灭入侵的病原微生物。
吞噬作用吞噬作用是生物体最古老的,也是最基本的防卫机制之一。对于其要消灭的对象无特异性,在免疫学中称之为非特异性免疫作用。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吞噬作用很强,嗜酸性粒细胞虽然游走性很强,但吞噬能力较弱。
白细胞可以通过毛细血管的内皮间隙,从血管内渗出,在组织间隙中游走。它们吞噬侵入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和一些坏死的组织碎片。一般认为,白细胞能向异物处聚集,并将其吞噬,这是因为白细胞有趋化性。由于细菌体或死亡的细胞所产生的化学刺激,诱发白细胞向该处移动。组织发炎时产生一种活性多肽,也是白细胞游动的诱发物质之一。
中性粒细胞内的颗粒为溶酶体,内含多种水解酶,能消化其所摄取的病原体或其他异物。一般一个白细胞处理5~25个细菌后,本身也就死亡。死亡的白细胞集团和细菌分解产物构成脓液。
单核细胞由骨髓生成,在血液内仅生活3~4天,即进入肝、脾、肺和淋巴等组织转变为巨噬细胞。变为巨噬细胞后,体积加大,溶酶体增多,吞噬和消化能力也增强。但其吞噬对象主要为进入细胞内的致病物,如病毒、疟原虫和细菌等。巨噬细胞还参与激活淋巴细胞的特异免疫功能。
此外,它还具有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清除衰老与损伤细胞的作用。
我看了这些资料,大吃一惊,心想:没想到血液中的构造是如此的复杂,如此的息息相关,对人体有着如此大的关连,而我们平时却没有注意到。
小学6年级 - 说明文字数:2596 投稿日期:2011-4-27 19:08:00
推荐3星:[傻猫妮]2011-4-28 17:1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