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咏叹法

作文书:《记叙文写作方法大全》[电子书]

  反复咏叹法,就是让最能激发感情或最能标示感情发展线索的语句反复出现在诗文中的一种抒情方法。
  反复咏叹法,早在先秦《诗经》中就是一种常用的艺术手法。方玉润《诗经原始》说的“古人作诗,多一意化三叠,所谓一唱三叹”亦即此法。其主要作用是使诗文显得委婉而意味深长,增强抒情效果;在激情奔放时,对感情抒发起一个控制作用;直抒胸臆,揭示中心,并以此为中心把零散的材料贯串起来。
  例如:惠特曼的《啊,船长,我的船长!》(高级中学课本《语文》第四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全诗饱含热泪,尽情抒发了诗人对林肯总统的怀念之情。在三个诗节的末尾,以“倒下了,冷了,死了”为主句反复咏叹,既构成了极其悲怆的主旋律,又辅助以人称变化,标示出感情发展的线索。
  再如,流沙河的《就是那一只蟋蟀》(高级中学课本《语文》第四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堪称反复咏叹法的范例。全诗六个诗段,每段均以“就是那一只蟋蟀”发端,由点到面,使内容得以扩展,感情铺开以后,再由这句话回到原出发点,不致使抒情失控。诗中“蟋蟀”是一个包寓民族共同心理心态、民族共同血缘和共同的文化的意象。反复咏叹的“就是那一只蟋蟀”像一根红线串起历史背景、地域背景、童年生活,对海峡彼岸诗友的思念等一大串熠熠珍珠,也“牵”出诗作思乡的主题。
  
  优秀例文
  
  父亲的那座山
  
  我从山里走来。在那遥远而贫瘠的山区,茫茫的天空下,横卧着几个古老的小村。每当夕阳西下,那层层叠叠的山呵,便将一座座小土屋房顶上袅袅的炊烟,将那牛背上牧童悠悠的柳哨声,扯得好远好远。小时候,父亲常常牵着我的手,一路讲着动人的故事……
  读山,便是读父亲。
  小时候我最爱做的梦是关于山的梦。父亲说,我牙牙学语的时候,便悄悄溜出父亲的臂弯,磕磕绊绊地蹒跚在大山的小路上,可是从来没有走出父亲的那双眼睛。当我玩累了,父亲就大步走过来,双手抱起我,亲昵地吻我,用硬硬的胡子扎我,痒煞人。这时,我就会温顺地偎依在父亲的怀里撒娇:“爸爸,那是什么?”“是山。”“山那边是什么?”“是天空”“天空下面又是什么?”“又是山。”“大吗?”“大哩。”……我用两只手卷起来,捂住嘴学着父亲粗犷雄浑的声音向着山说:“大——哩——”
  读山,便是读父亲。
  在我的记忆里,农村的生活是呆板而平淡的,是很苦的。每天早晨,父亲一声如雷般的吆牛声惊醒了太阳,迎着那火红的血球走向田野,走出一幅希望的风景;每天黄昏,父亲的锄锹磕碰硬土块的声音溅出了星星、惊起月亮,父亲才踏着黄昏的脚步,扛着那银白的弯钩犁铧走向村庄。本应是疲惫的,但父亲却没有一点倦意,尽管父亲脸上的皱纹如一座座有沟有壑的山脉。
  读山,便是读父亲。
  岁月悠悠,往事如烟,童年在父亲的甘露滋润下遥遥远逝。我长大了,要到山外面去,因为有一个更为广阔的天空、更丰富的世界等待我去了解,去探索。送我启程那天,父亲紧握着我的手说:“孩子你去吧,我等着你干大事业……”走过一道道山梁,父亲把我送出了山的怀抱。当我转身向父亲道别时,我望见父亲高大的身躯铸成一座山的雕塑,那慈爱的目光变成父亲给我的永久的期待。
  读山,便是读父亲。
  山的希望是容易满足的,父亲的希望也是容易满足的。那年冬天,父亲送衣服来,他瑟瑟地站在每块砖头都洋溢着现代化气息的省重点中学的校园门口,我对着我的那些浑身都洋溢着现代化气息的老师和同学们理直气壮地宣告:这是我的父亲。父亲回去后便心满意足地痛痛快快地哭了,一颗颗晶莹的泪珠在昏黄的灯光下,折射出他的大半辈子艰辛,大半辈子或忧或喜、或悲或乐、或苦或甜的记忆,大半辈子山里人的幸福……
  读山,便是读父亲。
  我从山里来,是山赋予我一颗美好的心灵,是山给我的风骨支起一个生命,是山给我的灵性造就一种性格。读山,便是读山的目光,山的气质,山的情怀,山的希冀。
  啊!读山,便是读父亲。(熊明国)
  
  例文评析
  “读父亲”的内涵丰富,它选取了四个角度,父亲的慈爱,父亲的勤劳,父亲的期待,父亲的满足。这几个生活片断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有跳跃性。怎样将这些零散的生活片断连缀成篇呢?作者把感情凝聚在“读山,便是读父亲”一句话中,因为山博大,给我“情怀”、“风骨”、“灵性”,就像父亲。在每个层次的开头反复咏叹“读山,便是读父亲”,串起了分散的生活片断,明确了感情发展线索,使结构条理清晰。文章又以反复咏叹结尾,既强化了感情,又给人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肖庆祝)
  
  
  
  • 下一篇 借景抒情法
  • 上一篇 往复三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