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径通幽法

作文书:《记叙文写作方法大全》[电子书]

  曲径通幽法,即通过曲折回环的描写和起伏多变的文笔来揭示文章的主旨,使文章摇曳多姿、引人入胜的写作方法。语出唐代诗人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诗:“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原是写寺院幽深,曲径回廊、别有洞天的胜景,后人借用诗中“曲径通幽”来总结和概括一种写作章法,被广泛运用于各类文体的写作之中。其特点是:如同玲珑剔透的园林布局,引导人们绕过假山,渡过溪水,穿过廊桥,沿着蜿蜒曲折的小径,向密林芳菲之处探寻,最后峰回路转,进入柳暗花明的境界。
  例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二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文章以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发现桃源,到访问桃源,再到离开桃源,一线贯穿,层次分明,但并不是平铺直叙,而是采用曲径通幽法,写得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首先写渔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正在踌躇之际,“忽逢桃花林”。接着,写桃花林景色:“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再接着写渔人,“复前行,欲穷其林”。一直走到没有桃林的地方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于是,舍船从山口走进。开始山口极窄,只能一个人通过。走了几十步,又豁然开朗。桃源里面,“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真是柳暗花明,曲径通幽。

  优秀例文

  出国

  姐姐一进门,就对我妈深深地弯下腰去,行着九十度的鞠躬礼。
  我妈说:“去日本才几年,被‘奴化’成这个样子,就冲他们的这些繁文缛节,我也不忍心让小卉去了。”
  “舅妈,您变了主意?”
  姐姐管我妈叫舅妈,这是因为我从小跟舅父母长大,四岁时正式做了舅父母的女儿,管他们叫爸爸妈妈,而姐姐仍叫舅父、舅母。
  我父母生了一男二女,我和姐姐只差一岁。
  听大人说,母亲生我时在北京歇产假,舅父看我妈太累,就说:“清妹,把小卉留在北京吧,叫你嫂子给你带两年。”就这样,我在舅父母的怀里长大。
  父母从东北来北京探亲,我对他们的搂抱感到别扭,总是挣脱他们而扑向舅父母的怀抱。每当这时,舅父母就会说:“得,这个丫头真的成了我们的。”父亲说:“大哥,这个孩子真的给您吧。”有着大和民族血统的母亲,唯“夫首是瞻”,随声附和。
  事情就这么简单,一句话,我便成了舅父的孩子。
  生母是日本战犯的遗孤。日本投降后,他的父亲带着累累罪恶丢下了女儿,只带妻子可耻地东归了。日本鬼子离去后,外公在自家场院屋的农具堆中,发现了这个蜷缩成一团的鬼子女儿——我可怜的生母,她当时只有四岁。外公把这个侵略者的女儿领回家去。在问清情况之后,外婆将她揽在怀里,摩挲着她的头发说“造孽呀,才这么大,正是需要爹娘的时候……天理昭彰,丝毫不爽,谁会想到,你的父母们杀死了我的儿子,而自己的女儿又落到我的手里……这是报应吗?天意吗?”
  “这帮小鬼子跑到咱们这儿来杀人放火,伤天害理,最后自己不也是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吗?这又何苦呢?”
  “我看见这个丫头,就会想起我们的学讷。”外婆呜咽着说。
  学讷是外公的长子,早年留学日本,抗战后回国投笔从戎,牺牲在抗战前线指挥部,尸骨无收。家里去人,也只找回了他包书用的包皮及几本书。据说,外公当时还泣不成声地说:“我儿死得其所,死得其所。”
  外婆问这个异族女儿的姓名,回答说:“吟子,高岛吟子。”
  “什么金子、银子,还元宝呢!”外婆大概又想起了大舅,没好气地说。
  “孩子是无辜的,就叫清儿吧,上学以后叫秀清就行了。”外公定了音。
  这就是我生母中国名字聂秀清的由来。
  “我们该怎样养活她?”外婆问。
  “还能怎么养活?当自己的孩子养吧。”
  以后外公确实将我的生母当成亲生女儿养大,并和我的舅父(就是我养父)一起,念了小学、中学、大学,兄妹感情十分好。
  母亲、舅舅各自成了家后,舅父看我妈的孩子又多又密,主动将我要来代养。谁知我对舅父母的感情,远胜于生父母,并从四岁起,就正而八经地成了舅父的女儿,改姓聂。
  我们原本过得很美满。谁知1987年生母应邀访日,被一个日本老头认作女儿。母亲迟疑不决。于是作了27项血液鉴定,被确认为“父女”。1988年父母率子女再度访日,名为探亲,实则进行“社会调查”,以便决定他们的去留。访日半年归来后,决定举家东渡定居。
  关于我的“归属”,两家父母谈定,我留下。不知这一年,老姐妹俩怎么想,养母终于同意叫姐姐来把我接走。这不,今年一开春,姐姐就乘着东风,飞回祖国。
  晚上,父母、亲友围着姐姐问这问那。每个问题都离不开“东京”,“日本”。父亲突然冒出了一句:“日本,日本!我小时候不敢想它——怕它;后来不愿想它——恨它;再后来,看到那太阳旗心里总觉得疙疙瘩瘩难受。我哥哥死得太年轻,才二十多岁——我们国家遭它的残害太深了……这几年,我心里才平静,再看见那旗,才不那么刺眼了。”
  “两个民族终于走向友善……”不知哪位亲友接过父亲的话茬。
  “去吧,我的卉儿,和你的亲妈一起去做中国人民的友好使者,让天下人看看中华民族怎样地大度,怎样的高德……”母亲作了总结性发言,声音越来越低。
  “两双父母的意思都很清楚,去不去,你自己做主吧。”一直沉默的哥哥,好像不甘心被人遗忘似的,郑重其事地对我说。
  “哥,你怎么回来了?爸妈没有叫你回来,不是只让姐姐来接我吗?”这个问题,我憋了一天,终于提了出来。
  “是我自己要回来的,并且再也不去了,我不想在那儿永久定居。”
  “什么?你回来不走了?为什么?”
  “日本政府给了房子,给了安家费,给了工作,我们应有尽有,家里甚至有汽车、空调……但他们就是不给你尊严,把你当成可怜人给你施舍。人家普遍看不起‘归国者’。父母这辈人还能正确对待生活,我们这第二代就不成了,许多男孩子变坏了,有的还参加了黑社会,他们的精神崩溃了。我们在国内,从祖国花朵到国家主人,那是什么劲头!到了日本,仰人鼻息,听人吆喝。时时处处,允许你说的一句话就是‘嗨’!谁受得了?反正我回来了,在北京玩儿两天就回东北,我们厂子还要我。在临上飞机前,在羽田机场,你知道我说了句什么告别的话吗?我扯着嗓子大声喊了一句:‘去你妈的嗨,我受够了!’”
  原来如此,我这一向以深沉著称的大哥还真有绝的,来了这么一手。
  我可傻了眼,到底去不去呢?(聂慧)

  例文评析
  《出国》这篇文章运用曲径通幽法,首先写姐姐回国接我“出国”——到日本去。接着介绍舅父、舅妈、父母,其中着重写我的生母是日本战犯的遗孤。然后叙写生母访日、决定举家东渡定居,于是姐姐回国接我出国。可是哥也回国了,而且再也不去了,说是在日本不给尊严,受不了。
  文题是《出国》,实际写的是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和日本人民所带来的苦难,又表达了中日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的心愿。既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日本战犯的愤恨,又反映了中国人民对日本人民纯朴的感情。直到文末才柳暗花明,即在卉儿即将出国之际,大哥拿出了绝招——回归,表现了年轻一代的理想与追求。(尚鉴)
  
 
  
  • 下一篇 托物寓意法
  • 上一篇 摹音绘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