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 第二部/【第一幕】/风景优美的野外

浮士德·世界文学名著典藏[电子书]

悲剧 第二部

【第一幕】

风景优美的野外

浮士德躺在开满鲜花的草地上,疲倦、不安、昏昏欲睡。

黄昏时分。

成群的精灵翱翔在空中,体态玲珑、优雅。

爱丽尔(由风鸣琴伴奏着歌唱)

当百花如同春雨,

在众生头顶飘洒,

当原野祝福众生,

闪烁着绿色光华,

小小的爱尔芬便四出

扶危济困,胸怀博大;

不幸者受到怜悯,

圣洁也好,邪恶也罢。

你们绕着他的头颅在空中飞行,

请在此显示爱尔芬高贵的本性,

平息他胸中无边的懊恼,

消解他钻心的内疚苦闷,

净化他充满恐怖记忆的内心。

一夜可以分解成四个时段

别迟疑,要好好利用它们。

先把他的头枕上清凉的软垫,

再汲忘川之水沐浴他的身心,

等他睡到明早上一觉醒来,

僵硬的肢体便又灵活有劲。

爱尔芬们于是就大功告成,

让浮士德重见神圣的光明。

合唱队(轮流交替着独唱、二重唱和合唱。)

习习的和风一阵一阵

吹遍绿树环绕的草地,

黄昏垂下雾霭的纱幕,

空中弥漫甜蜜的香气。

轻轻唱起催眠的歌儿,

让心胸像婴儿般安息;

于是乎这疲惫的男子

对白昼将他双眼关闭。

夜幕已经沉沉地落下,

夜空中星星挨着星星,

大大小小,远远近近,

闪闪烁烁,圣洁晶莹。

这边湖上有星光倒影,

那边的夜色更显清明,

一轮浩月朗照着大地,

确保酣眠者幸福安宁。

随着时光一刻刻流逝,

痛苦和欢乐也会消失;

预先体验吧,你即将康复!

要信赖新来到的白日!

幽谷凝翠,丘陵披彩,

茂林绿荫将供人憩息;

起伏的麦浪银光闪闪,

等待着人们收割获取。

为了实现一个个心愿,

请仰望那明亮的天边!

睡眠只是轻轻裹着你,

抛开它,像外壳一般!

群众经常是迟迟疑疑,

莫犹豫,得勇敢大胆!

高贵的人无往而不利,

他会干而且说干就干。

(磅礴的轰鸣,宣告太阳已临近。)

爱丽尔

听!听!时序女神的狂飙

震荡着精灵们的耳鼓,

崭新的一天业已诞生。

山岩的巨门嘎嘎分开,

日神的金车辚辚驶来,

光明的声响何等怕人!

大小的号角一齐吹奏,

令你目眩,令你耳鸣,

闻所未闻之声不可闻。

快快钻到那花萼中去,

越深越好,为了安宁;

要钻到叶下的岩洞里,

远离那震聋你的声音。

浮士德

生命的脉搏活泼地跳动,

向太空的曙光温柔致意;

大地啊你也静止了一夜,

又在我脚下焕发着朝气,

又开始用欢乐将我包围,

又激励和坚定我的决心,

向最高的存在不断进取。——

晨光中世界已豁然开朗,

茂密的林间正百鸟欢啼,

轻雾在幽谷间飘飘渺渺,

可天光已沉入深深谷底,

千柯万枝一齐吐露新芽,

栖息之地一片芬芳馥郁,

花叶之上珍珠摇摇欲坠,

看周遭,身已在天国里。

抬头仰望!山峰似巨人,

正宣告庄严的时刻来临,

永恒的天光他们先享用,

然后才照到下边的我们。

阿尔卑斯山青葱的牧场

眼下又获得光明的馈赠,

光影逐级下移层次分明;——

太阳出来了——可惜太耀眼;

双目刺痛,我背转开脸面。

世事本如此:渴望企盼

一旦努力达到最高境界,

实现之门便会豁然洞开;

可眼下永恒的光源喷射出

大片火焰,惊得人直发呆。

诚然我们想点燃生之火炬,

但包围我们的是一片火海!

多么炽烈地围绕着我们啊!

是苦乐交替的恨?或是爱?

真受不了,只好回首尘寰,

在清晨的雾幔里藏起身来。

就让太阳呆在我的身后吧!

那从悬崖绝壁飞泻的瀑布,

望着它我真个叫欣喜难耐。

它翻卷着一层层落进深渊,

随后分解成千道万道急流,

把浪花水沫激溅到云天外。

于是从飞瀑中衍生出虹霓,

似拱桥却有着缤纷的色彩,

它变幻莫测,它时现时隐,

在周围飘洒着清凉的香霭。

这景象反映人的努力进取,

细加玩味,你会更加明白:

生之意义就在反射出光彩

①爱丽尔(Ariel)是莎士比亚戏剧《暴风雨》里的空气精灵,歌德借用它来作为乐于助人的小精灵爱尔芬的首领。风鸣琴是当时欧洲流行的一种借风力使琴弦振动而发出悦耳音响的乐器,多置于窗口和庭园中;此地为爱丽尔伴奏的应该说只是风声这种天籁。

②爱尔芬(Elfen)是北欧神话中的空气精,形象玲珑小巧。

③古罗马人把傍晚六点至次晨六点的一个夜晚分为四时:黄昏,夜间,拂晓,日出。以下精灵们的合唱便依次描述浮士德在这四个时辰中的经历,即入睡、遗忘、恢复和新生。

④忘川(Lethe)又称迷魂川,是希腊神话冥界里的一条河流,据说人死后喝了这条河的水便会忘记生前的一切。

⑤时序女神(Horen)为希腊神话主神宙斯的三个女儿,职掌季节顺序的安排和天门的启闭,以便放日神阿波罗的火焰金车出来。

⑥在瀑布这一磅礴奇幻的自然景观面前,诗人常会进行关于人生宇宙的玄想,歌德还有一首著名的抒情诗《水上精灵歌》,也表达了与这节诗类似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