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 马吕斯/第一卷 从巴黎的原子看巴黎/六 一点历史

悲惨世界·世界文学名著典藏[电子书]

六 一点历史

在那个时代,即本书所叙故事之后的那个时代——其实,几乎可以说是当代,并不像今天这样,巴黎的每一个街角都遍布警察(这是不是善政,此处不去讨论)。当时的巴黎,流浪儿随处可见。据统计,警察巡逻队平均每年从没有院墙的空地上,从未完工的房屋里,从桥拱下,收容260个孩子。在孩子的那些窝巢中,有一处是一向驰名的,住在那里的孩子被称做“阿尔科拉桥下的燕群”。在那里,还有别处,滋蔓着灾难性的社会病症。

人类的一切罪恶都始于儿童的流浪生活。巴黎却另当别论。我们刚才虽然提到了一件往事,但在一定程度上,把巴黎排除在外是不会有错的。在其他任何一个大城市里,一个流浪儿是不会有出息的。在其他任何地方,没人管教的孩子都会染上各种恶习,自甘堕落,天良丧尽,诚信耗光,最终无可救药。巴黎的小淘气却不是这样。我们必须着重指出,看表面,他貌不惊人,伤痕遍体,但他的内心却是完美的。这种现象是值得我们重视的奇光异彩。它在我们历次人民革命辉煌灿烂的堂堂正正的作风中显得鲜明夺目。这是存在于巴黎空气中的一种信念。它如海洋里的盐,能以防腐,能使这空气永不变质。呼吸巴黎的空气,可以保持灵魂的康健。

我们上面所说的那些话,使人们每当遇见那样一个孩子时,再也不会无动于衷。人们总会感受到他离开家庭之后,从家里带来的那缕缕飘荡不定的游丝。现代文明还远未达到完善的程度,家庭破裂了,子女被抛入黑暗,把骨肉扔向社会,不再关注他们的死活,这叫做——正好那种让人犯愁的事已有了自己的一句熟语——“被甩在巴黎的石块路上”。

顺便说一句,遗弃儿女这种事,在古代君主制度下是并不受到歧视的。下层社会多少带点埃及和波希米亚的遗风,上层社会是高兴的,因为那可替当权者解决一些难题。当然,与此同时,他们也仇视平民儿童的教养,甚至那已经形成一种信条。要那样的“半瓶醋”又有何益?那是当时的口头禅。这样一来,愚昧儿童变成流浪儿童那是必然的。

况且,君主制在某些时候需要这样的儿童,而当时它正在大街上搜寻。

我们远了不说,只说说路易十四吧。他当时想建立一支舰队。主意不坏,但让我们瞧瞧他是怎样做的吧!在没有桡橹或蒸汽向人们提供动力的情况下,没有帆船就谈不上舰队。帆船是风的玩具,要靠风驱使。当年的海军需要大桡船,正如今天需要汽船。有大桡船必须有桡手。柯尔培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