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诸葛亮最后一战

资治通鉴[电子书]

  初,汉前军师魏延①,勇猛过人,善养士卒。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②,如韩信故事③,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杨仪为人干敏④,亮每出军,仪常规画分部⑤,筹度粮谷⑥,不稽思虑⑦,斯须便了⑧,军戎节度⑨,取办于仪。延性矜高⑩,当时皆避下之,唯仪不假借延(11),延以为至忿(12),有如水火。亮深惜二人之才,不忍有所偏废也。

  【注释】

  ①前军师:丞相府属官,参与谋议,筹划军机。魏延:字文长,蜀汉名将。

  ②潼关:今陕西潼关北。

  ③故事:旧例,指前人曾这样做过,用过的办法。刘邦命韩信灭魏,之后韩信请兵北攻燕、赵,东击齐。这里指魏延想如韩信一样别出奇兵,攻击魏国。

  ④干敏:精干敏捷。

  ⑤规画分部:规划调遣部队。

  ⑥筹度粮谷:筹集粮草。

  ⑦不稽思虑:指不假思索。稽:延迟。

  ⑧斯须:片刻。

  ⑨军戎节度:军事节制调度。

  ⑩矜高:矜持高傲。

  (11)假借:忍让。

  (12)至忿:最为忿恨。

  亮病困,与仪及司马费祎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①,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不从命,军便自发。亮卒,仪秘不发丧,令祎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②,便可将丧还葬,吾当自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之所部勒③,作断后将乎?”自与祎共作行留部分④,令祎手书与己连名,告下诸将。祎绐延曰⑤:“当为君还解杨长史。长史文吏,稀更军事⑥,必不违命也。”祎出,奔马而去。延寻悔之,已不及矣。

  【注释】

  ①殁(音mò):死。节度:调度。

  ②府亲官属:相府亲信和官属。

  ③部勒:约束。

  ④自与祎共作行留部分:他就私自和费祎共同作出撤退和留下的安排、部署。

  ⑤绐(音dài):即诒,欺诈。

  ⑥稀更军事:很少经历军事。

  延使人觇仪等①,欲按亮成规②,诸营相次引军还③,延大怒,搀仪未发④,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延、仪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⑤。汉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⑥,琬、允咸保仪而疑延。仪等令槎山通道⑦,昼夜兼行,亦继延后。延先至,据南谷口,遣兵逆击仪等,仪等令将军何平于前御延⑧。平叱先登曰⑨:“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延士众知曲在延,莫为用命,皆散。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仪遣将马岱追斩之⑩,遂夷延三族。蒋琬率宿卫诸营北行赴难(11),行数十里,延死问至,乃还。始,延欲杀仪等,冀时论以己代诸葛辅政(12),故不降魏而南还击仪,实无反意也。

  【注释】

  ①觇(音chān):窥探。

  ②成规:既定的计划。

  ③相次:依次。

  ④搀:抢先。

  ⑤羽檄:紧急文书。

  ⑥董允:字休昭,蜀汉名臣。留府长史:留在府中的长史称为留府长史。

  ⑦槎(音zhà):用刀斧砍斫。

  ⑧何平:即王平,字子均,蜀汉大将。

  ⑨先登:先于众人而登,即前锋士兵。

  ⑩马岱:蜀汉将领。

  (11)宿卫:皇帝警卫禁军。赴难:前往拯救国家危亡,此处指平定魏延乱军。

  (12)这句说:希望舆论让自己代替诸葛亮辅政。

  诸军还成都,大赦,谥诸葛亮曰忠武侯①。初,亮表于汉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臣不别治生以长尺寸②。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卒如其所言。

  【注释】

  ①谥:赐给谥号。

  ②这句说:不另外赚钱增加家产。

  丞相长史张裔常称亮曰①:“公赏不遗远②,罚不阿近③,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④,此贤愚之所以佥忘其身者也⑤!”陈寿评曰⑥: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⑦,约官职,从权制⑧,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⑨,虽雠必赏⑩,犯治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11),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12),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13),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14)!

  【注释】

  ①张裔:蜀汉官员。

  ②遗:遗忘。

  ③阿近:曲从,迎合,偏袒亲近的人。

  ④贵势:权贵。

  ⑤佥:都。

  ⑥陈寿:《三国志》的作者。

  ⑦仪轨:礼仪法度。

  ⑧权制:合于适宜的制度。

  ⑨益:有利于。

  ⑩雠(音chóu):仇人。

  (11)输情:表达真情,真心诚意认罪悔改。

  (12)游辞:虚浮不实的话。

  (13)物理其本:精熟各种事物,从根本上治理。

  (14)管、萧:指管仲和萧何。亚匹:同一流人物。

  【简评】

  诸葛亮最后一仗也没有实现当年给刘备许下的宏愿,是他的终生遗憾。但在布置死后如何撤退上则井井有条。从整个历史看,南方的力量似乎从来没有战胜过北方的敌人,这可能因为北处高位,南处低位,所以中国人向来说北上、南下,不说北下、南上。中国文化认为君处北而面向南,臣处南而面向北,由此分出了上与下。

上一页 1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