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第六章

大学·中庸[电子书]

  【导读】

朱熹认为,这一章原文有遗失,遗失的是对经文“格物致知”之义的解释文字。因为以下“传文”是从诚意到正心,从正心到修身,从修身到齐家,从齐家到治国,从治国到平天下,作逆序推导,所以朱熹认为次章遗失了从格物到致知的内容。并且,朱熹还托程颐之名,对“格物致知”之义作了大段的补释,从“所谓致知在格物者”到“此谓知之至也”即是他补释的内容。朱熹说,获得知识的途径在穷究事物的原理。这是一个重要的哲学观点,具有积极的意义。它突破了过去一直强调的主要从书本上获取知识的圈圈,而强调从实践中获取知识,接近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这一现代哲学命题。

  ‘此谓知本①。’〔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格物。〕此谓知之至也。②

  【注释】

  ①此谓知本:程颐、朱熹都认为此句是衍文。

  ②朱熹认为此句之上有阙文,故补之。

  【译文】

  (这就叫做认识根本。)〔这里所说的要想获得知识就必须认识、研究事物,是指要获得知识就必须接触事物而彻底穷尽它的道理。大概人的心灵都是具有认知能力的,而天下事物都有一定的道理,只不过对这些道理还没有彻底认知,所以人的认知范围是有限的。因此,《大学》一开始就教人接触天下万事万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进一步探究,以彻底认识万事万物的道理。经过长期用功,总有一天会豁然贯通,万事万物的里外精粗都被认识清楚,而自己内心的一切道理没有不明白的。这就叫对万事万物认知、研究了。〕这就叫认识达到了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