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仇隙第三十六

世说新语[电子书]

  ①应镇南:应詹,字思远,汝南顿(今河南项城西)人。仕至江州刺史,死赠镇南将军。

  作荆州:任荆州刺史。

  ②王修载:王耆之,字修载,王廙第三子。谯(qiáo乔)王:司马丞。

  ③不悟:不知道,不明白。

  ④致祸:遭遇祸害。

  ⑤大将军:王敦。

  ⑥正:只。

  平南:王廙曾任平南将军,故称。

  ⑦直兵参军:值班参军。

  ⑧斫:(zhuó浊):砍、斩。⑨走:走、逃跑。

  ⑩舸(gě葛):大船。

  ⑾免:指逃脱。

  【平析】

  这则记载与上一则类似,都是说司马无忌为报父仇而要杀仇人之子。其中之一很可能是因为后人附会而衍生出来的故事,所以情节类似。

  五

  王右军素轻蓝田①。蓝田晚节论誉转重②,右军尤不平。蓝田于会稽丁艰③,停山阴治丧④。右军代为郡⑤。屡言出吊⑥,连日不果⑦。后诣门自通⑧,主人既哭,不前而去⑨,以陵辱之⑩。于是彼此嫌隙大构。⑾。后蓝田临扬州⑿,右军尚在郡⒀。初得消息,遣一参军诣朝廷,求分会稽为越州。使人受意失旨⒁,大为时贤所笑⒂。蓝田密令从事数其郡诸不法⒃,以先有隙,令自为其宜⒄。右军遂称疾去郡⒅,以愤慨致终⒆。

  【注释】

  ①王右军:五羲之。

  素:向来。

  蓝田;王述。

  ②晚节:晚年。

  论誉:舆论评价。

  转重:逐渐提高。

  ③于会稽:指在会稽内史任上。丁艰:遭父母之丧。

  ④山阴;今浙江绍兴。

  ⑤代为郡:代替王述做会稽内史。

  ⑥出吊;指到王述家去吊唁。

  ⑦不果:没有结果,不能实现。

  ⑧诣门自通:登门自己通报去吊唁。

  ⑨不前而去:不上前吊唁慰问就离开了。

  ⑩陵辱:欺凌侮辱。

  ⑾嫌隙大构:结下深深的仇怨。构,造成,构成。

  ⑿蓝田临扬州:指王述任扬州刺史。

  ⒀尚在郡:指王羲之仍然在会稽内史任上。

  ⒁使人:使者。

  受意失旨:接受了他的差使却有违他的意图。

  ⒂时贤:当时的贤达。

  ⒃从事:刺史的属官。

  数:列举罪状。

  ⒄自为其宜:让王羲之自己以适宜的办法去处理。⒅去郡:辞去郡守职务。

  ⒆终:指去世。

  【评析】

  王羲之一向瞧不起王述,却一直位居王述之下,为此感到愤懑不已,以至于在王述丧母后有意侮辱。双方因此有了过节,而王羲之最终竟因与王述间的嫌隙,愤激而死,难免让人为之扼腕。此处所说王羲之的死因未必属实,但王羲之的气量显然为时人所诟病。

  六

  王东亭与孝伯语,后渐异①,孝伯谓东亭曰:“卿便不可复测②。”答曰:“王陵廷争,陈平从默③,但问克终云何耳④。”

  【注释】

  ①王东亭:王珣,封东亭侯,故称。

  孝伯:王恭,字孝伯。渐异:指两人意见渐渐不同。

  ②复测;预料。

  ③王陵廷争两句:汉惠帝时,吕后临朝当权,以王陵为右丞相,陈平为左丞相。惠帝死后,吕后欲以吕家人为王,王陵以刘邦非刘氏不能封王为由予以反对。吕后问陈平、周勃,他们都以“无所不可”表示同意,吕后高兴。退朝后王陵责备陈、周、陈平曰:“于面责廷争,臣不如君;全社稷,定刘氏后,君亦不如臣。”

④克终:最终结果。

  云何:如何,怎么样。

  【评析】

  王恭与王珣都不满于王国宝谗媚会稽王司马道子,但在如何除去王国宝一事上意见不致。最后王恭等出兵讨伐王国宝,将他诛杀。

  七

  王孝伯死①,悬其首于大桁②。司马太傅命驾出③,至标所④,熟视首曰⑤:“卿何故趣欲杀我邪⑥?”

  【注释】

  ①王孝伯:王恭。晋安帝隆安二年(398),王恭联合殷仲堪起兵讨伐司马道子,兵败被杀。

  ②大桁(háng航):大浮桥,指秦淮河上的朱雀桥。

  ③司马太傅;会稽王司马道子,简文帝之子。晋孝武帝死后掌朝政,官至太傅。

  ④标所:指悬挂罪犯首级的高杆。所,处所、地方。

  ⑤熟视:仔细看。

  ⑥趣(cù促):急促。

  【评析】

  王恭死后,首级被挂在朱雀桥上示众。司马道子看着首级说:“你为什么要迫不及待地杀我啊?”可见,即便王恭已死,司马道子仍然愤恨不已。

  八

  桓玄将篡①,桓脩欲因玄在脩母许袭之②。庾夫人云③:“汝等近过我余年④,我养之,不忍见行此事⑤。”

  【注释】

  ①将篡:指恒玄将要篡位。他掌朝政后迫使晋安帝禅位,建国号曰楚。后被刘裕讨灭。

  ②桓脩:桓冲第三子,桓玄之叔伯兄弟。

  因:趁着。

  许:处,地方。

  ③庾夫人:桓冲妻,桓修母。

  ④余年:晚年。

  【评析】

  桓脩与桓玄是同祖的堂兄弟,只是从小不睦,便准备乘桓玄不备之时去袭击他。为了争权夺利,兄弟骨肉间也会相残。

上一页 1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