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五代-白居易

古代茶诗名篇五百首[电子书]

  白居易在同期所作《琵琶行》中有云:“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可见江州(即今九江市)当时就盛产茶叶。在此期间,白居易曾在庐山香炉峰下结庐而居,并亲自种过茶:“架岩结茅宇,斫壑开茶园。”此诗中说“药圃茶园为产业”,正是反映白居易亲自种茶的真实情况。

  【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想羡欢宴因寄此诗】

  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合作一家春。

  青娥递舞应争妙,紫笋齐尝各斗新。自叹花时北窗下,蒲黄酒对病眠人。

  【释义】

  茶山境会,当时湖州和常州官府专门在紫笋茶产地顾渚山(位于长兴县西北45公里处太湖西岸)设置了境会亭,每到茶季,两州官员聚集境会亭品尝新茶。

  “紫笋齐尝各斗新”,紫笋即顾渚紫笋茶。斗新,每年产新茶时,唐宋时士大夫盛行斗茶之风,即斗新。斗茶、斗新就是比试茶汤质量。斗茶有五要素:一为茶叶,须肥嫩茶芽;二为器具,或陶或瓷,以白瓷小盏为佳;三为煮茶用水,注重“长泉”、“活泉”之水;四为煮茶用火,讲究炭炉文火;五为茶叶注入沸水时的比例与操作手法。《茶录》:“钞茶一钱七,先注少量沸汤,尔后调气极匀,之后边添水边搅拌茶汤,上盏四分则止。”茶冲泡后,以茶面颜色鲜白着盏无水痕为绝佳,倘茶面以上盏壁内有水痕则为负。而在建安(今福建建瓯)地方斗茶,两盏茶同时注水,停止注水后,随着茶汤温度的下降,以盏内水痕先退者为负,耐久者为胜。因此他们较胜负的说法为“相去一水两水”,即水痕先退下一分或两分即可定胜负。

  【详解】

  白居易时任苏州刺史,骑马时摔伤腰,卧病在床,饮蒲黄药酒。听说两位朋友在常州、湖州交界处的茶山(即顾渚山)饮酒品茗,十分羡慕,于是写了此诗寄给他们。

  【招韬光禅师】

  白屋炊香饭,荤膻不入家。滤泉澄葛粉,洗手摘藤花。

  青芥除黄叶,红姜带紫芽。命师相伴食,斋罢一瓯茶。

  【详解】

  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与灵隐山韬光寺的高僧韬光禅师过从甚密。一次,白居易精心备下素斋,并写下此诗,派人送给韬光禅师,邀他进城共同进餐。韬光禅师也回诗一首,名为《谢白乐天招》,婉辞谢宴。诗云:“山僧野性好林泉,每向岩阿倚石眠。不解栽松陪玉勒,唯能引水种金莲。白云乍可来青嶂,明月难教下碧天。城市不堪飞锡去,恐妨莺啭翠楼前。”于是,白居易只好经常光顾韬光寺,与韬光大师汲水烹茗,吟诗论文。当年白居易与韬光大师汲水烹茗的水井谓之烹茗井。

  另,王建《与僧饮姜茶》,与此诗大同小异:“别屋炊香饭,熏辛不入家。温泉调葛粉,净手摘藤花。香蒲除青叶,芹斋带紫芽。愿师常相伴,消气有姜茶。”

  【吟元郎中白须诗兼饮雪水茶因题壁上】

  吟咏霜毛句,闲尝雪水茶。城中展眉处,只是有元家。

  【详解】

  古人烹茶很讲究用水,因为水质的好坏对茶汤的色、香、味都影响颇大。陆羽《茶经》指出:“其水,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山水中又以乳泉为最好。唐刘伯刍将宜茶的水分为七等,将江苏镇江附近的中冷泉列为首位。宋欧阳修《大明水记》中,列举传说中陆羽品评天下水味选出的前二十名,雪水列第二十位,因此,古人有不少用雪水煎茶的诗词。晶莹的雪水未被污染,融雪烹茶,确实别有一番风味。

  【闲 眠】

  暖床斜卧日曛腰,一觉闲眠百病销。尽日一餐茶两碗,更无所要到明朝。

  【详解】

  由于茶有涤烦除油腻、醒酒助消化的功能,饭后饮茶便相沿成习。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与灵隐山韬光寺的高僧韬光禅师过从甚密。有《招韬光禅师》诗一首,其中“斋罢一瓯茶”与“尽日一餐茶两碗”,都是反映饭后饮茶的风俗习惯。

  【萧员外寄新蜀茶】

  蜀茶寄到但惊新,渭水煎来始觉珍。满瓯似乳堪持玩,况是春深酒渴人。

  【详解】

  四川多高山密林,雨水充沛,茶叶生长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因此,四川多产名茶、好茶。萧员外寄来蜀产新茶,白居易烹煎品尝,把持玩赏,十分高兴,特作此诗以表谢意。

  【谢杨东川寄衣服】

  年年衰老交游少,处处萧条书信稀。唯有巢兄不相忘,春茶未断寄秋衣。

  【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