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地理篇-卓越的地理探险家——徐霞客

中华科技故事[电子书]

公元1613年初夏一个晴朗的早晨,在通往浙江雁荡山的羊肠小路上,走着三位青年男子。为首的一位体魄健壮,双目炯炯,眉宇间透出一股聪慧之气,一望便知是个有文化的人,另外两个挑担而行,显然是他的随从仆人。山路越走越险,虽然山风习习,日头却当空而照,酷热难耐。三人渐渐走得气喘吁吁,汗流浃背,却仍未有歇息的意思。

这位在崎岖山路上跋涉的书生,就是我国明代卓越的地理学家徐霞客。

徐霞客是,名宏祖,字振之,“霞客”只是他的别号。他出生在江苏江阴一个有名的富庶之家。祖上都是读书人,称得上是书香门第,只是到了徐霞客父亲这一代,由于对官场深恶痛绝,也不愿同权势交往,虽满腹经纶,却发誓不再当官,每日只以游山玩水为乐。徐霞客幼年受父亲影响,喜爱读历史、地理和探险、游记之类的书籍。这些书籍使他从小就热爱祖国的壮丽河山,立志要遍游名山大川。据说,有一次,两个官员慕名而来,想要与他结交。霞客的父亲闻说后竟从后门溜走,悄悄穿过竹林,乘船到太湖游玩去了。

常言道,身教胜于言教。徐霞客从小耳濡目染,也对枯燥乏味的八股文章厌恶起来,以致荒废了学业,未能成为一名世俗意义上的儒士,而徐霞客的父亲却哈哈一笑,说道:“人各有志,岂可勉强?”得到父亲地支持,徐霞客更是把功名利禄抛到九霄云外,一心只想着“遍历九州,足登五岳”。

徐霞客的祖上修筑了一座万卷楼来藏书,这给徐霞客博览群书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他读书非常认真,凡是读过的内容,别人问起,他都能记得。家里的藏书还不能满足他的需要,他还到处搜集没有见到过的书籍。他只要看到好书,即使没带钱,也要脱掉身上的衣服去换书。

光阴荏苒,徐霞客整日埋头于文学、历史、地理图志、地方志一类书籍之中,不觉已年届十九。在刻苦攻读的过程中,他发现,以前的地理书籍,多半讲疆域沿革、风土人情一类的事,对山川自然风貌总是含糊其辞,一笔带过。可见,这些著书人大都是闭门造车,转相抄袭,很少亲自外出考察。所以对同一问题,各书往往相互矛盾,不知所云。他暗下决心,一定要踏遍华夏山河,通过实地考察,校正古书谬误,为后人了解祖国地理地貌提供准确资料。谁知,就在他正要整装出发的时候,父亲突然病故。按照封建社会孝子必须守孝三年的规矩,他只好耐着性子在家里继续埋头读书。他的母亲是个读书识字、明白事理的女人,三年之后她鼓励儿子说:“身为男子汉大丈夫,应当志在四方。你出外游历去吧!到天地间去舒展胸怀,广增见识。怎么能因为我在,就像篱笆里的小鸡,套在车辕上的小马,留在家园,无所作为呢?”徐霞客听了这番话,非常激动,决心去远游。临行前,他头戴母亲为他做的远游冠,就离开了家乡。这一年,他二十二岁。

徐霞客主仆三人攀登雁荡山时,已是他外出考察的第五个年头了。五年来,他白天跋山涉水,晚上不管怎样疲累,总要在昏暗的灯光下坚持写游记,从无一日间断。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他最后一次考察,也就是这些游记,为他日后完成地理学巨著积累了大量的素材。从此,直到五十六岁逝世,他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旅行考察中度过的。在完全没有政府资助的情况下,徐霞客先后游历了江苏、安徽、浙江、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十六个省。东到浙江的普陀山,西到云南的腾冲,南到广西南宁一带,北至河北蓟县的盘山,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更可贵的是,在三十多年的旅行考察中,他主要是靠徒步跋涉,连骑马乘船都很少,还经常自己背着行李赶路。他寻访的地方,多是荒凉的穷乡僻壤,或是人迹罕至的边疆地区。他不避风雨,不怕虎狼,与长风为伍,与云雾为伴,以野果充饥,以清泉解渴。他几次遇到生命危险,出生入死,尝尽了旅途的艰辛。

徐霞客二十八岁那年,来到温州攀登雁荡山。他想起古书上说的雁荡山顶有个大湖,为了考证其真伪就决定爬到山顶去看看。当他艰难地爬到山顶时,只见山脊笔直,简直无处下脚,怎么能有湖呢?可是,徐霞客仍不肯罢休,继续前行到一个大悬崖,路没有了。他仔细观察悬崖,发现下面有个小小的平台,就用一条长长的布带子系在悬崖顶上的一块岩石上,然后抓住布带子悬空而下,到了小平台上才发现下面斗深百丈,无法下去。他只好抓住布带,脚蹬悬崖,吃力地往上爬,准备爬回崖顶。爬着爬着,带子断了,幸好他机敏地抓住了一块突出的岩石,不然就会掉下深渊,粉身碎骨。徐霞客把断了的带子接起来,又费力地向上攀援,终于爬上了崖顶。还有一次,他去黄山考察,途中遇到大雪。当地人告诉他有些地方积雪有齐腰深,看不到登山的路,无法上去。徐霞客没有被吓住,他拄了一根铁杖探路,上到半山腰,山势越来越陡。山坡背阴的地方最难攀登,路上结成坚冰,又陡又滑,脚踩上去,就滑下来。徐霞客就用铁杖在冰上凿坑。脚踩着坑一步一步地缓慢攀登,终于爬了上去。山上的僧人看到他都十分惊奇,因为他们被大雪困在山上已经好几个月了。

下一页 第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