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农制造篇-千年不锈的锋利宝剑——越王勾践剑

中华科技故事[电子书]

勾践回到越国后,回想过去两年在吴国的经历,越想越生气,立志报仇雪耻。他唯恐眼前的安逸消磨了志气,就在吃饭的地方挂上一个苦胆,每逢吃饭的时候,就先尝一尝苦味,还自己问:“你忘了会稽的耻辱吗?”他还把席子撤去,用柴草当作褥子,好让自己随时不忘当时被夫差作践的苦日子,这就是后来广为传诵的“卧薪尝胆”。勾践决定要使越国富强起来摆脱被欺负的命运,他亲自参加耕种,叫他的夫人自己织布,来鼓励生产。因为越国遭到亡国的灾难,人口大大减少,他订出奖励生育的制度。他叫文种管理国家大事,叫范蠡训练人马,自己虚心听从别人的意见,救济贫苦的百姓。全国的老百姓都巴不得多加一把劲,好叫这个受欺压的国家变为强国。在全国齐心的努力下,越国的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最后越王勾践打败了夫差,灭掉了吴国。

勾践打造出来的这五把宝剑,正是当时越国国力的体现,国家强盛才可能有科技发展的空间,如果人们连饭也吃不饱,哪里会有心思发展锻造业呢?更让人惊奇的是,越王勾践剑这把青铜宝剑穿越了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但剑身丝毫不见锈斑。它千年不锈的原因是什么呢?其中蕴含着什么样的科学原理呢?

这就要回到青铜器工艺上来说。中国古代所谓的青铜器,主要是铜与锡的合金,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周礼·考工记》中就有“四分其金(铜),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剑的合金组成中,铜与锡的含量依制作的年代、地点、原料来源、工艺的不同而不同,一般说来,铜的含量在70%~80%或稍高,锡的含量在10%~20%左右;此外,合金中常常还含有铅、铁等其他成分。越王勾践剑的含铜量约为80%~83%,含锡量约为16%~17%,还有少量的铅和铁,可能是锻造无法去除的原料中所含的杂质。作为青铜剑的主要成分铜,是一种不活泼的金属,在日常条件下一般不容易发生锈蚀,这是越王勾践剑不锈的主要原因。在古代墓葬中,铜剑发生锈蚀的条件一般说来有这样几个:在潮湿的条件下,有空气或氧气存在时,发生锈蚀,生成铜盐;在潮湿的条件下与贵重金属(如金、银等)接触,产生电化学腐蚀;与硫或含有硫的物质接触,生成铜的硫化物等。达不到这几个条件,铜一般是不会生锈的。而勾践的墓中恰好并不具备这几个条件,越王勾践剑出土时的光泽与锋利就很好理解了。

无论就勾践剑的外形研制,还是质料搭配,这口剑都无疑是中国青铜短兵器中罕见的珍品。剑在春秋时期以后的战争中,逐渐从作为实战的短兵器过渡为军官的一种佩饰,剑的铸造也从注重其实战功能转变为注重其外观造型,越王剑也因此成为中国古代特定历史时期短兵器制造的杰出代表,同时也代表了我国古代青铜锻造业的伟大成就。

上一页 1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