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清廉故事-陈瑸 “苦行老僧”,廉能并举

中华清廉故事[电子书]

陈瑸从政大部分时间是主持台湾事务,从台湾县令到台湾厦门兵备道,到福建巡抚、闽浙总督,层次步步升高,作为越来越大,影响也越来越广。他勤政爱民,善于协调各种关系,造就一个安定团结和谐的社会环境;他抓住发展经济这个关键环节,开发宝岛,育物富民;他以文化为先导,兴隆教化,倡导文明;他善于化解矛盾,遇事不惊,妥善处理突发事件,保持社会稳定,显示了他卓越的为政才干与能力。

4、注重褒廉更宜颂能

历来人们对陈瑸的褒扬,重在他的清正廉洁,将他列为明清岭南三大清官(丘浚、海瑞、陈瑸)之一,这没有错。康熙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明君,对陈瑸的清廉为官特为感动,说他像个苦行老僧。陈瑸二十余年在外为官,不携家眷,孑然一身,轻装简从,官厨惟进瓜蔬,这是极为难能可贵的。“贪不在多,得非分一二钱便如千百万。”他的这句名言,可作为官场千古格言。康熙说:“朕亦见有清官,然如陈瑸者实罕见,诚清廉中之卓绝者。”陈瑸死后赐给他谥号“清端”,也就是清廉到了极致的意思。那么,陈瑸在清官中的“卓绝”之处是什么?他清廉到极致又有哪些表现?

第一,廉能为最。一个人做官,品行重要,能力更重要。康熙的褒奖提高了陈瑸的声望,但在某种意义上说,也给后人认识陈瑸造成一些误导,认定陈瑸的最高境界就是清廉。陈瑸卓异于一般清官廉吏的重要特点是,他更是一名能员干吏。陈瑸仕宦古田,在一年多的时间内,把“素称难治”的古田县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安居乐业。台湾人民在给陈瑸立的《邑侯陈公功德碑》记载,陈瑸是因能力超群而调往台湾的,并且列举了陈瑸的十项政绩。在强调操守品德的封建社会,清官往往成为一支道德标杆,并不强调其办事能力。在人们的口碑里,陈瑸“爱民如子,廉洁奉公。勤政为民,身体力行”。其清廉与海瑞、丘浚齐名,其功勋却出乎其右,为清代少有的“廉能并举”的贤官。

第二,“苦行老僧”。这是陈瑸给康熙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陈瑸觐见康熙时,康熙问起陈瑸是如何来京的,陈瑸如实禀报后,康熙叹息良久,说:“汝竟是苦修行老僧一样!”陈瑸“苦行老僧”的雅号从此便不胫而走。陈瑸一生的确十分清苦,从康熙三十八年选授古田知县到康熙五十七年死于福建巡抚任上,近二十余年的时间孤身一人,他为官从不带家眷,身边没有亲人照料。康熙还问起陈瑸的家事,回答是:“妻室在家,儿子不相见十多年了,因为无盘缠,不能来往相看。”陈瑸做官,立志“誓不寄银回家!”他给儿子的信中把原因写得很清楚:“做县令,乃为公家守财,为百姓分忧之日,断无自守之而自盗之,不为百姓而为家计之理。汝父誓不寄银回家,为此也!”《古田县志》记载,陈瑸“收入悉以归公,秋毫不染”。

第三,一分不贪。陈瑸在清廉自守方面做得相当出色,他觉得一个人的贪污源于欲望的膨胀,如果不追求奢侈豪华,俸禄尽管微薄,还是够用的。他有句名言:“官吏妄取一钱,即与百千万金无异。”高尚的操守必然受到利益的挑战、潜规则的胁迫和其他污泥浊水的包围,要守住有一定难度,许多人坏了操守,就是从“取一钱”之类的小事开始的。陈瑸认为“妄取一钱”即坏了操守,由清变贪,本质已变。操守是一种高尚的境界,也是一种容易失去的境界,必须设置一个明确的底线,并且要勇敢地坚守,毫厘不让,一分不贪。

第四,清而不刻。陈瑸有一颗宽厚的包容心,他不光爱民,而且爱护那些为民办事的好官。海瑞与陈瑸都是清官,但二人之“清”有所不同。道光年间举人李元度在比较二人之“清”时指出:“清如冰霜足以杀物,清如雨露足以生物。”康熙对陈瑸说过:“有的清官自视太高,与总督、提、镇等官都不相和,一事亦行不得,更生出好些事端,这便是清官不好处。天下人哪个不知陈瑸是个清官,恐汝清而刻了。”康熙告诫陈瑸做清官不要刻薄待人,陈瑸说:“臣做过小官的人,深知做小官苦情;臣不敢刻薄待人。”陈瑸一生与上下级官员都能和睦相处,在福建巡抚任上,他保举了十二位县令,一位通判,一位知府,一位知州,申请给予破格奖励;对官员中那些贪渎之徒,也查清事实,列款题参,请朝廷给予处分。

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为嘉奖和勉励陈瑸,康熙踢其金匾、锦袍。金匾上题有康熙亲笔赠诗《清廉中之卓绝者》,这块金匾一直在雷州市博物馆保存,供后世瞻仰。陈瑸去世前还留下遗书,将自己应用而未用的“衙门公费银”悉数上交国库,“以尽未尽之心”。康熙感叹地说:“陈瑸居官甚优,操守极清。朕亦见有清官,然如伊者,朕实未见,即从古清臣,亦未必有如伊者!”清廉固然是陈瑸的高贵品质,但他对国家和人民最重要的贡献是他在政治上的作为,他留给后人最宝贵的财富是他的政治才能和实干作风。陈瑸是廉与能相得益彰,而以能著称的。他从政二十余年中三次主政台湾,共历时九年,为宝岛台湾的开拓和发展付出了很多心血,为连缀祖国大陆和台湾的血脉关系作出了巨大贡献。

上一页 1 2 页